「导读」本篇系统讨论了外感热病的概念、成因、主症、六经辨证、传变规律、治疗方法、预后、饮食禁忌等问题。论及热病的尚有《素问》的《刺热篇》、《评热病论》,《灵枢》的《五邪》、《寒热病》、《热病》等篇。
黄帝问曰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,何也?不知其解,愿闻其故。
黄帝问到:现在的热病患者,都属于伤寒之类,有的康复,有的死亡。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,康复的都在十日以上,这是为什么?希望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。
岐伯对曰:巨阳者,诸阳之属也。其脉连于风府,故为诸阳主气也。人之伤于寒也,则为病热,热虽甚不死,其两感于寒而病者,必不免于死。
岐伯回答说:太阳经是所有阳经的统领,经脉连接于风府,所以全部阳经都主气。人生病伤于寒邪则为热病,热病虽然严重不会致死。但是,阴阳两经感受寒邪而发病的人,必然难免于死。
帝曰:愿闻其状。
黄帝说:希望讲一下这个情况。
岐伯曰:伤寒一日,巨阳受之,故头项痛,腰脊强。
岐伯说:伤寒第一日,太阳经受邪。因此,出现头项痛、腰脊强直等症状。
二日阳明受之。阳明主肉,其脉侠鼻,络于目,故身热目痛而鼻干,不得卧也。
伤寒第二日,阳明经受邪,阳明经主肌肉,经脉环绕鼻部并联络于眼目。因此,患者出现身热、眼睛疼痛、鼻干、不能躺卧等症状。
三日少阳受之,少阳主胆,其脉循胁络于耳,故胸胁痛而耳聋。三阳经络,皆受其病,而未入于脏者,故可汗而已。
伤寒第三日,少阳经受邪,少阳经主胆,其经脉循经胸胁联络于耳。因此,患者出现胁痛、耳聋等症状。此时,三条阳经都已受病,但尚未传入内脏,因此通过发汗就能治愈。
四日太阴受之,太阴脉布胃中,络于嗌,故腹满而溢干。
伤寒第四日,太阴经受邪,太阴脉分布于胃中并联络于咽喉。因此,患者出现腹部胀满、咽干等症状。
五日少阴受之,少阴脉贯肾,络于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干而渴。
伤寒第五日,少阴经受邪,少阴脉贯穿肾脏并联络于肺、联系于舌根。因此,患者出现口燥、舌干、口渴等症状。
六日厥阴受之,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,故烦满而囊缩。
伤寒第六日,厥阴经受邪,厥阴脉循经于阴部并联络肝脏。因此,患者出现胸肋烦满、阴囊收缩等症状。
三阴三阳,五脏六腑皆受病,荣卫不行,五脏不通,则死矣。
邪气传变至三阴三阳,五脏六腑都已受病,致使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,五脏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死亡。
其不两感于寒者,七日巨阳病衰,头痛少愈;八日阳明病衰,身热少愈;九日少阳病衰,耳聋微闻;十日太阴病衰,腹减如故,则思饮食,十一日少阴病衰,渴止不满,一古干已而嚏,十二日厥阴病衰,囊纵,少腹微下,大气皆去,病日已矣。
不是阴阳两经感受寒邪的患者,第七日,太阳经病情减弱,头痛稍微好转;第八日,阳明经病情减弱,身体发热开始好转;第九日,少阳经病情减弱,耳聋能够稍微听到声音;第十日,太阴经病情好转,腹部减小如同以前,有了饮食的想法;第十一日,少阴经病情好转,不口渴、不胀满,打出喷嚏;第十二日,厥阴经病情好转,阴囊松弛,小腹稍微下垂。至此,病邪之气都已消散,患病的日子已经结束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黄帝说: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治之各通其脏脉,病日衰已矣。其未满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满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
岐伯说:治疗热病需要疏通相应脏腑的经脉,病情就会逐渐衰退。患病没有满三日,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;患病已满三日,可用泄下的方法使疾病康复。
帝曰:热病可愈,时有所遗者,何也?
黄帝说:热病可以治愈,有时会有后遗症,这是为什么?
岐伯曰:诸遗者,热甚而强食之,故有所遗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,因其谷气相薄,两热相合,故有所遗也。
岐伯说:这些后遗症,是在热病严重期间强行进食造成的,因此导致热邪有所遗留。出现这种情况,是由于疾病已经好转而热邪还有残留,与食物中的谷水之气相互作用,两种热性物质相互结合,因此就会留下后遗症。
帝曰:善。治遗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治疗后遗症有什么方法吗?
岐伯曰:视其虚实,调其逆从,可使必已矣。
岐伯说:要根据病情的虚实,调整补泻手法,可以使后遗症得到康复。
帝曰:病热当何禁之?
黄帝说:对于发热的疾病,有哪些禁忌呢?
岐伯曰: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,此其禁也。
岐伯说:发热的疾病稍有好转,吃肉则会复发,进食过多就有后遗症,这是必要禁忌。
帝曰:其病两感于寒者,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?
黄帝说:热病表里共同伤于寒邪,脉象和病症有哪些表现?
岐伯曰:两感于寒者,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,则头痛口干而烦满;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,则腹满身热,不欲食谵言,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,则耳聋囊缩而厥。水浆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
岐伯说:表里阴阳两经都伤于寒邪,患病第一日,则太阳经与少阴经都会发病,表现为头痛、口干而烦闷;第二日,则阳明经与太阴经发病,表现为腹部胀满、身热、没有食欲、甚至胡言乱语;第三日,则少阳经与厥阴经发病,表现为耳聋、阴囊紧缩、昏厥;如果汤水不能服下,不认人,第六日死亡。
帝曰:五脏已伤,六腑不通,荣卫不行,如是之后,三日乃死,何也?
黄帝说:五脏已经伤损,六腑也不通畅,荣卫气机不能运行,病情进入这种状态之后,第三日就会死亡,这是为什么?
岐伯曰:阳明者,十二经脉之长也,其血气盛,故不知人,三日其气乃尽,故死矣。
岐伯说:足阳明胃经,为十二经脉的统领,可使经脉中血气旺盛,一旦受损就会使人神智昏迷,历经三日血气就会耗尽,因此导致死亡。
凡病伤寒而成温者,先夏至日者,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,为病暑。暑当与汗皆出,勿止。
凡是因伤寒而转为温病的,如果在夏至日以前发病,就称为温病;在夏至日以后发病,就称为暑病。对于暑病,应当让汗液和暑热一起排出,不要阻止出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