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导读」长,即广的意思;刺,针刺;节,法度。即广泛地论述针刺法度。本篇重点论述了头痛、寒热、痈肿、疝、积、痹、狂、麻风等疾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。
刺家不诊,听病者言,在头头疾痛。为藏针之,刺至骨病已,上无伤骨肉及皮,皮者道也。
行针时不需要脉诊,仅听从患者的表述,即可在头部施术治疗头痛。用藏针的手法,针刺到骨膜,疼痛既能好转,不能伤及骨骼、肌肉以及皮肤,皮肤是连接体内的通道。
阳刺,入一傍四处,治寒热。
用阳刺手法,直刺一针配合四处各一针,治疗寒热。
深专者刺大脏,迫脏刺背,背俞也。刺之迫脏,脏会,腹中寒热去而止。与刺之要,发针而浅出血。
疾病已经深入专攻五脏时,需要针刺相关脏器的穴位,病邪迫近脏器则针刺后背,就是后背的俞穴。针刺后背俞穴治疗邪气迫脏,是因为五脏之气交会于俞穴,腹中寒热散去即可停止施术。处理这类情况的针刺要点,是进针要浅,稍有出血即可。
治腐肿者,刺腐上,视痈小大深浅刺。刺大者多血,小者深之,必端内针为故止。
治疗皮肤的腐烂和肿胀,要针刺腐烂处,根据痈肿的大小确定针刺的深浅。针刺较大的病灶多放血,针刺较小的病灶要深入,必须端正进针,直达病灶为止。
病在少腹有积,刺皮𩩻以下,至少腹而止。刺侠脊两旁四椎间,刺两髂髎季胁肋间,导腹中气热下已。
病在小腹部有积滞,应刺腹部皮肉丰厚处,到小腹即可停止。再行针刺夹脊穴两旁四椎之间,针刺两侧髂脊、八髎以及季胁肋间,疏导腹中热邪下泄,即可康复。
病在少腹,腹痛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,得之寒。刺少腹两股间,刺腰髁骨间,刺而多之,尽灵病已。
病在小腹,腹部疼痛,大小便不通,病名为疝,得病是因为寒邪所致。针刺小腹到两大腿之间,再针刺腰部到髁骨之间,针刺穴位要多,各个部位都出现气感,疾病即可康复。
病在筋,筋挛节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刺筋上为故,刺分肉间,不可中骨也。病起筋灵病已止。
病在筋膜,肌筋挛缩,关节疼痛,不能行走,名为:筋痹。应针刺在筋膜上为有效,针刺时要穿过腠理肌肉之间,不可刺伤骨骼。疾病好转,筋脉灵活,病愈即可停止施术。
病在肌肤,肌肤尽痛,名曰肌痹,伤于寒湿。刺大分小分,多发针而深之,以热为故,无伤筋骨,伤筋骨,痈发若变。诸分尽热病已止。
病在肌肤,肌肤遍身疼痛,名为:肌痹,病因是被寒邪、湿邪所伤。针刺大小肌群交会处,需要多处下针而且进针要深入,以出现热感为有效。行针时不可损伤筋骨,损伤筋骨就会发生痈肿或其他病变。肌肉和皮肤都出现热感,疾病康复,停止施术。
病在骨,骨重不可举,骨髓酸痛,寒气至,名曰骨痹。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。其道大分小分,骨热病已止。
病在骨骼,肢体沉重不能活动,骨髓酸痛,身体寒冷,名为:骨痹。针刺要深入,以不损伤血脉、肌肉为度,行针在肌肉之间,骨骼要感觉发热,疾病康复,停止施术。
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,诸分且寒且热,名曰狂。刺之虚脉,视分尽热病已止。
病在手足阳脉,发冷发热,肌肉也有冷热反应,名为:狂症。针刺用泻法,观察肌体热邪排出,疾病康复,停止施术。
病初发岁一发,不治月一发,不治月四五发,名曰癫病。刺诸分诸脉。其无寒者,以针调之病止。
疾病开始一年一发,不治疗一月一发,再不治一月内四五次发病,名为:癫病。针刺治疗各部肌群和各条经脉,没有寒邪的患者,用针刺调理,疾病即可好转。
病风且寒且热,灵汗出,一日数过,先刺诸分理络脉,汗出且寒且热,三日一刺,百日而已。
患病为风邪,经常感到发冷发热,受热大汗即出,一日数次。在没有发病以前,先行针刺肌肉腠理、经外络脉,如继续发汗、冷热交加,每隔三天一次针刺,治疗百日疾病康复。
病大风骨节重,须眉堕,名曰大风。刺肌肉为故,汗出百日,刺骨髓汗出百日,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。
患病为大风侵袭,骨关节沉重,胡须眉毛脱落,名为:大风。以针刺肌肉为治疗方法,发汗百日除去风邪。骨关节邪气未除,再针刺骨髓发汗百日,共治疗二百日,待到胡须、眉毛生出即可停止施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