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导读」气,为经脉之气;府,为经脉之气所到之处。该篇以经络学说为基础,系统论述人体穴位的分布规律,反映了早期中医学对生理结构的认知体系。全篇论述模式兼具系统性及实操性,是研究古代针灸理论的重要文献。
足太阳脉气所发者,七十六穴。
足太阳经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七十六穴。
两眉头各一。
两眉头各一穴。
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,相去三寸。
入发至项三寸半处,两旁各有五行,相隔三寸。
其浮气在皮中者,凡五行,行五,五五二十五。
浮气在皮中的,共五行,每行五穴,共二十五穴。
项中大筋两旁,各一。
项中大筋两旁各一穴。
风府两旁,各一。
风府两旁,各一穴。
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,十五间各一,五脏之俞各五,六腑之俞各六。
大椎到尾椎共二十一节,在十五节椎体之间各有一个俞穴,五脏的俞穴各有五穴,六腑的俞穴各有六穴。
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,各六俞。
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,左右各有六个俞穴。
足少阳脉气所发者,六十二穴。
足少阳经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六十二穴。
两角上各二。
头两侧角上各二穴。
直目上发际内各五。
从目中正间,上于发际之内,各有五个穴位。
耳前角上各一。
颔厌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耳前角下各一。
悬厘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锐发下,各一。
鬓发下侧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客主人,各一。
上关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耳后陷中,各一。
翳风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下关各一。
下关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耳下牙车之后,各一。
耳朵下侧,颊车之后,天容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缺盆各一。
缺盆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掖下三寸,胁下至胠,八间各一。
掖下三寸,肋部至腰部以上,八个肋骨之间各有一个穴位。
髀枢中傍,各一。
髀骨外侧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。
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,左右各有六个穴位。
足阳明脉气血所发者,六十八穴。
足阳明经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六十八穴。
额颅发际旁各三。
从额颅入发际,有本神、头维、悬颅,两旁各三个穴位。
面鼽骨空各一。
四白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大迎之骨空各一。
大迎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人迎各一。
人迎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缺盆外骨空各一。
缺盆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膺中骨间各一。
膺窗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侠鸠尾之外,当乳下三寸,侠胃脘各五。
并行于鸠尾穴外侧,乳下三寸,并行于胃脘各有五个穴位。
侠脐广三寸,各三。
并行于脐外侧三寸,各有三个穴位。
下齐二寸,侠之各三。
向下距脐二寸,并行各有三个穴位。
气街动脉各一。
气街动脉各一个穴位。
伏兔上各一。
伏兔之上,髀关穴,左右各一个穴位。
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,分之所在穴空。
足三里一下至足中趾,左右各八个穴位,分散在相应部位。
手太阳脉气所发者,三十六穴。
引发手太阳脉气的穴位,有三十六穴。
目内眦各一。
睛明穴,左右各一穴。
目外各一。
瞳子髎,左右各一穴。
鼽骨下各一。
巨髎穴,左右各一穴。
耳郭上各一。
角孙穴,左右各一穴。
耳中各一。
听宫穴,左右各一穴。
巨骨穴各一。
巨骨穴,左右各一穴。
曲掖上骨穴各一。
肩髎穴,左右各一穴。
柱骨上陷者各一。
肩井穴,左右各一穴。
上天窗四寸,各一。
天窗穴、浮白穴,左右各一穴。
肩解各一。
秉风穴,左右各一穴。
肩解下三寸,各一。
天宗穴,左右各一穴。
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。
肘以下至手小指头,各有六个穴位。
手阳明脉气所发者,二十二穴。
手阳明经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二十二个穴。
鼻空外廉项上,各二。
迎香穴、扶突穴,左右各二个穴位。
大迎骨空各一。
大迎穴,左右各一穴。
柱骨之会各一。
天鼎穴,左右各一穴。
髃骨之会各一。
肩髃穴,左右各一穴。
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。
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端,左右各六个穴位。
手少阳脉气所发者,三十二穴。
手少阳经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三十二穴。
鼽骨下各一。
两巨穴,左右各一穴。
眉后各一。
丝竹空穴,左右各一穴。
角上各一。
天冲穴,左右各一穴。
下完骨后各一。
天牖穴,左右各一穴。
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。
气舍穴,左右各一穴。
侠扶突各一。
扶突穴,左右各一穴。
肩贞各一。
肩贞穴,左右各一穴。
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。
消泺穴,左右各一穴。
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。
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端,左右各有六个穴位。
督脉气所发者,二十八穴。
督脉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二十八穴。
项中央二。
风府、哑门,二个穴位。
发际后中八。
发际之后中间,有八个穴位。
面中三。
面部中央,有三个穴位。
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。
大椎以下至尾骨旁侧,有十五个穴位。
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。
以到骶骨之下共二十一节脊椎为标准。
任脉之气所发者,二十八穴。
任脉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二十八穴。
喉中央二。
咽喉中央,廉泉、天突,二个穴位。
膺中骨陷中各一。
胸骨中央骨陷处,每节各有一个穴位。
鸠尾下三寸,胃脘五寸,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,腹脉法也。
鸠尾之下,有巨阙、上脘、中脘三穴。自上脘至脐中、有中脘、建里、下脘、水分、脐中五穴。脐中至横骨,有阴交、气海、石门、关元、中极。这是腹部脉气运行法则。
下阴别一。
会阴穴,一穴。
目下各一。
承泣穴,左右各一穴。
下唇一。
承浆穴,一穴
断交一。
龈交穴,一穴。
冲脉气所发者,二十二穴。
冲脉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有二十二穴。
侠鸠尾外各半寸,至齐寸一。
并行鸠尾外各半寸至脐,间隔一寸距离有一穴。
侠齐下旁各五分,至横骨寸一,腹脉法也。
并行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,间隔一寸距离有一穴。
足少阴舌下,厥阴毛中急脉各一。
廉泉穴,曲骨穴,各一穴。
手少阴各一。
少冲穴,左右各一穴。
阴阳蹻各一。
照海穴,左右各一穴。
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,凡三百六十五穴也。
从手足鱼际脉气发送到的穴位,手足三阳脉、三阴脉,共三百六十五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