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导读」本篇分析了诊治失败的四种原因:不明阴阳脉理、学术未精滥用疗法、忽视患者体质与环境差异性、忽略病因问诊而草率诊断。进而强调医术需融合病理分析、辨证施治及人文关怀,提出了“精神专一、比类从容”的诊治原则 ,反映出传统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整体观念与诊治思路。
黄帝在明堂,雷公侍坐。黄帝曰:夫子所通书,受事众多矣。试言得失之意,所以得之,所以失之。
黄帝坐在明堂,雷公在侧旁伺候。黄帝说:你已经读了很多书,掌握了很多的知识。你试讲一下成败的意义,为什么有的治疗痊愈,有的治疗失败?
雷公对曰:循经受业,皆言十全,其时有过失者,请闻其事解也。
雷公回答说:遵循经典深入学习,都说已经十分全面,在运用时还是有所失败,请问这件事怎样解释呢?
帝曰:子年少,智未及耶,将言以杂合耶。夫经脉十二、络脉三百六十五,此皆人之所明知,工之所循用也。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专,志意不理,外内相失,故时疑殆。
黄帝说:你尚年少,这是你的知识还不够全面,还受到了其他杂说的影响。人体的经脉有十二条,络脉有三百六十五条,这些知识人人皆知,医生也遵循运用。不能获得全面的疗效,在于医生精神不专,思路条理不清,身心不能协调统一,因此时常心有疑虑,甚至导致患者病情恶化。
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,此治之一失矣。
诊病时不知道阴阳逆从的道理,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一个原因。
受师不卒,妄作杂术,谬言为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后遗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。
学习老师的医术不够完整,妄自使用杂术,将荒谬的说法当做真理,巧立名目,好大喜功,乱用砭石,遗留病症,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二个原因。
不适贫富贵贱之居,土之薄厚,形之寒温,不适饮食之宜,不别人之勇怯,不知比类,足以自乱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。
不了解贫富贵贱发病的不同,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,地气的厚薄,住宅的寒温,有哪些不适宜的饮食习惯,不能分别人的勇敢与胆怯,不知道比较推类。这些情况足够使自己思维混乱,却不能使自己明白问题,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三个原因。
诊病不问其始,忧患饮食之失节,起居之过度,或伤于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,妄言作名,为粗所穷,此治之四失也。
诊病时不询问疾病的开始,不能明确是情志或者饮食的失常,起居是否有过度之处,或者伤害于药物作用,不先说这些情况,就贸然过去切脉,什么疾病能够确诊?只能妄自杜撰病名,粗疏的判断就会造成重大祸患,这是治疗失败的第四个原因。
是以世人之语者,驰千里之外,不明尺寸之论,诊无人事。治数之道,从容之葆,坐持寸口。诊不中五脉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遗师其咎。是故治不能循理,弃术于市,妄治时愈,愚心自得。
所以,那些夸夸其谈的人,名声可以传播到千里之外,却不明白尺部寸口的诊法,也不了解人间俗事对疾病的影响。诊治疾病的重要原则,需要从容以对,安静端坐,谨慎的把持寸口。脉诊也不能完全反应五脏的发病原因,对待百病的起因,开始埋怨自己学习不精,又会怪罪老师教导不全。因此,治疗不能遵循医理,就如同放弃这门医术,妄想治疗有时能够治愈,这是愚蠢的自以为是。
呜呼,窈窈冥冥,孰知其道。道之大者,拟于天地,配于四海,汝不知道之谕,受以明为晦。
哎呀,医学真是精深微妙,谁能通晓其中的法则。法则之大,好比天地,深如四海,你不能明白这些法则,就如同将光明作为黑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