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导读」本篇以阴阳分类的方法,讨论了三阴三阳的含义和功用,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病状、脉象等,进而阐述了疾病预后与四时阴阳的关系。
孟春始至,黄帝燕坐,临观八极,正八风之气,而问雷公曰:阴阳之类,经脉之道,五中所主,何脏最贵。
立春开始来到,黄帝安坐休息,远观八方天色,感受八方来风,询问雷公说:阴阳的比较与推类,以及经脉运行的法则,都已表明五行运行于体内主管五脏,哪个脏器最为贵重?
雷公对曰:春甲乙青,中主肝,治七十二日,是脉之主时,臣以其脏最贵。
雷公回答说:春季为甲乙木,为青色,与体内肝脏相应,发挥作用七十二日,这是肝脉主管之时,我认为肝脏最为贵重。
帝曰:却念上下经,阴阳从容,子所言贵,最其下也。
黄帝说:亏你读了《上经》《下经》,知道了阴阳与从容,你所说的贵重,最为低下啊。
雷公致斋七日,旦复侍坐。帝曰:三阳为经,二阳为维,一阳为游部,此知五脏终始。三阳为表,二阴为里,一阴至绝,作朔晦,却具合以正其理。
雷公在斋舍待了七日,日出后回到黄帝身边。黄帝说:三阳脉为纵向连通,二阳脉为横向连接,一阳脉为游走于体侧,通过这三条经脉可以明白五脏联系的始终。三阳脉为表,二阴脉为里,一阴脉为阴气极尽,作为阴极生阳的转折点,却更为合理。
雷公曰:受业未能明?
雷公说:你讲的我还是没能明白。
帝曰:所谓三阳者,太阳为经。三阳脉至手太阴,弦浮而不沉,决以度,察以心,合之阴阳之论。
黄帝说:所说的三阳,就是把太阳脉作为经。太阳经的脉气反应在手太阴的寸口,脉象弦浮而不沉,决断需要按脉诊法则,观察务必十分用心,结论才能合乎《阴阳》的论述。
所谓二阳者阳明也,至手太阴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。
所说的二阳,就是阳明脉,反应在手太阴寸口,脉象弦而沉急、不鼓动,再有感受火热、邪气发病,必然死亡。
一阳者少阳也,至手太阴,上连人迎,弦急悬不绝,此少阳之病也,专阴则死。
一阳为少阳脉,反应在手太阴寸口,上连接人迎穴,脉象弦急、悬而不绝,这是少阳脉发病,脉象纯阴无阳则死。
三阴者,六经之所主也,交于太阴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
太阴脉,是六条经脉的主宰,脉气都交会于太阴脉,脉象伏而鼓、鼓而不浮,发病为心气不足。
二阴至肺,其气归膀胱,外连脾胃。
足少阴脉上行到肺脏,气机归于膀胱,向外联系脾胃。
一阴独至,经绝气浮,不鼓,钩而滑。
厥阴脉象出现,经气败绝、浮散,不鼓动,钩而滑,为发病。
此六脉者,乍阴乍阳,交属相并,缪通五脏,合于阴阳。先至为主,后至为客。
这六种脉象,阴阳变换,交会相并,连通五脏,合于阴阳。以先出现为主气,后出现为客气。
雷公曰:臣悉尽意,受传经脉,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。不知阴阳,不知雌雄?
雷公说:我都了解了,传授的经脉理论和从容之道都完全吻合。但是,我还不知道阴阳,也不知道雌雄?
帝曰:三阳为父,二阳为卫,一阳为纪;三阴为母,二阴为雌,一阴为独使。
黄帝说:太阳脉如同父亲,阳明脉如同卫士,少阳脉如同暖阳;太阴脉如同母亲,少阴脉如同少女,厥阴脉如同使者。
一阴一阳代绝,此阴气至心,上下无常,出入不知,喉咽干燥,病在土脾。
厥阴肝脉、少阳胆脉同现,脾脉气绝。为厥阴之气上攻于心包,少阳火气上逆,导致咽喉干燥,发病在土,为脾脏疾病。
二阳一阴,阳明主病,不胜一阴,软而动,九窍皆沉。
阳明胃脉、厥阴肝脉同现,发病在胃土,土不能胜木,脉象软而动,九窍都气机陷落。
三阳一阴,太阳脉胜,一阴不为止,内乱五脏,外为惊骇。
太阳膀胱脉、厥阴肝脉同现,太阳脉盛大,厥阴木气不能制约太阳脉。在内五脏气机混乱,在外惊骇不安。
二阴二阳,病在肺,少阴脉沉,胜肺伤脾,外伤四支。
少阴心脉、阳明大肠脉同现,发病在肺金,少阴脉象沉细,克肺伤脾,外及四肢无力。
二阴二阳,皆交至,病在肾,骂詈妄行,巅疾为狂。
少阴肾脉、阳明胃脉同现,相互作用,发病在肾脏,表现为辱骂诅咒,胡作非为,癫狂之疾。
二阴一阳,病出于肾,阴气客游于心脘,下空窍堤,闭塞不通,四肢别离。
少阴肾脉、少阳三焦脉同现,发病在肾脏,少阴肾水侵入心包、胃脘,下焦空虚,上焦不通,四肢沉重。
二阳三阴,至阴皆在,阴不过阳,阳气不能止阴,阴阳并绝,浮为血瘦,沉为脓胕。
阳明胃脉、太阴肺脉、太阴脾脉同现,至阴之气都在,阴气不能越过阳气,阳气不能制止阴气,阴阳之气败绝,脉象浮为气血郁滞,脉象沉为化脓腐烂。
阴阳皆壮,下至阴阳,上合昭昭,下合冥冥,诊决死生之期,遂含岁首。
阴阳之气都盛大,就会归入脏腑,上合天气,下合地理,诊断生死的日期,要顺从流年运化之气。
雷公曰:请问短期,黄帝不应。
雷公说:请问有的病患,为什么会在短期内死亡?黄帝没有回应。
雷公复问,黄帝曰:在经论中。
雷公又问,黄帝说:在《上经》《下经》的八十一论中有论述。
雷公曰:请问短期?
雷公说:我还是想知道,有的病患为什么会在短期内死亡?
黄帝曰:冬三月之病,病合于阳者,至春正月,脉有死证,皆归出春。
黄帝说:冬季三个月发生的疾病,应和于太阳寒水之气,到了春天的正月不能痊愈,脉象就有死亡征象,死亡于春夏之交。
冬三月之病,在理已尽,草与柳叶皆杀,春阴阳皆绝,期在孟春。
冬季三个月发生的疾病,精气已经耗尽,仲春、季春都充满杀气,进入春季阴阳之气都已败绝,死亡日期在立春。
春三月之病,曰阳杀,阴阳皆绝,期在草干。
春季三个月发生的疾病,称为:阳杀,阴阳之气都已败绝,死亡日期在深秋。
夏三月之病,至阴不过十日,阴阳交,期在溓水。
夏季三个月发生的疾病,阴气极其盛大,不超过十日。越过了夏至不愈,死亡日期在秋冬之际。
秋三月之病,三阳俱起,不治自己。阴阳交合者,立不能坐,坐不能起。三阳独至,期在石水。二阴独至,期在盛水。
秋季三个月发生的疾病,三条阳脉并至,不治而能自愈。阴脉、阳脉交合,坐立不安。太阳脉独自出现,死亡日期在冬月。少阴脉独自出现,死亡日期在春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