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经直解: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

黄帝内经2阅读模式

内经直解: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

黄帝问曰:诊要何如?

黄帝问到:诊断疾病的关键是什么呢?

岐伯对曰:正月二月,天气始方,地气始发,人气在肝。

岐伯回答说:在正月、二月的时候,天气开始回暖,地气开始萌发,人体的气机旺在肝脏。

三月四月天气正方,地气定发,人气在脾。

三月、四月天气温暖,地气生发,人体的气机旺在脾脏。

五月六月天气盛,地气高,人气在头。

五月、六月天气热盛,地气高大,人体的气机旺在头部。

七月八月阴气始杀,人气在肺。

七月、八月阴气开始肃杀,人体的气机旺在肺脏。

九月十月阴气始冰,地气始闭,人气在心。

九月、十月阴气开始凝结,地气开始闭合,人体的气机旺在心脏。

十一月十二月冰复,地气合,人气在肾。

十一月、十二月阴气凝结为冰,地气闭合,人体的气机旺在肾脏。

故春刺散俞,及与分理,血出而止。甚者传气,间者环也。

因此,春季针刺疏散气血的腧穴时,针刺到肌肉的纹理间隙之中,淤血排出即可停止。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,针刺可以促使气血传导,较轻的患者,可以促进局部气血循环。

夏刺络俞,见血而止。尽气闭环,痛病必下。

夏季针刺络脉上的腧穴,见血即可停止。将针感传导到病变部位,使局部气血循环,疼痛必能缓解或者消除。

秋刺皮肤循理,上下同法,神变而止。

秋季针刺要沿着皮肤纹理施治,上下肢方法相同,患者神态转好即可停止。

冬刺俞窍于分理,甚者直下,间者散下。

冬季针刺腧穴于肌肉、皮肤纹理之间,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迅速消除病痛,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使淤滞逐渐消散。

春夏秋冬,各有所刺,法其所在。春刺夏分,脉乱气微,入淫骨髓,病不能愈,令人不嗜食,又且少气。

在春夏秋冬行使针刺疗法,都有不同的要求,要根据病理变化来选择。春季误用了夏季的针法,就会导致脉象紊乱、气血微弱。针刺过度深入就会伤及骨髓,疾病不能痊愈,令人食欲不振、气短乏力。

春刺秋分,筋挛逆气环为咳嗽,病不愈,令人时惊,又且哭。

春季误用了秋季的针法,导致筋脉拘挛、气机逆乱,进而引发咳嗽,疾病不能痊愈,令人惊恐不安又常哭泣。

春刺冬分,邪气着藏,令人胀,病不愈,又且欲言语。

春季误用了冬季的针法,会使邪气滞留于脏腑,令人胀满,疾病不能痊愈,又会导致言语失调。

夏刺春分,病不愈,令人解堕。

夏季误用了春季的针法,疾病不能痊愈,令人精神萎靡、身体懈怠。

夏刺秋分,病不愈,令人心中欲无言,惕惕如人将捕之。

夏季误用了秋季的针法,疾病不能痊愈,令人心中郁闷不想说话,时常感到惊恐不安,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样。

夏刺冬分,病不愈,令人少气,时欲怒。

夏季误用了冬季针法,疾病不能痊愈,令人气短乏力,时常感到烦躁易怒。

秋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惕然,欲有所为,起而忘之。

秋季误用了春季针法,疾病不能好转,令人惊惕不安,时而健忘。

秋刺夏分,病不已,令人益嗜卧,且又善梦。

秋季误用了夏季针法,疾病不能好转,令人更加嗜睡,且又多梦。

秋刺冬分,病不已,令人洒洒时寒。

秋季误用了冬季针法,疾病不能好转,令人时常阵阵发冷。

冬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欲卧不能眠,眠而有见。

冬季误用了春季针法,疾病不能好转,令人失眠,即使入眠也会多梦。

冬刺夏分,病不愈,气上发为诸痹。

冬季误用了夏季针法,疾病不能痊愈,令人气血上逆,进而引发各种痹症。

冬刺秋分,病不已,令人善渴。

冬季误用了秋季针法,疾病不能好转,令人口渴不已。

凡刺胸腹者,必避五脏。中心者环死,中脾者五日死,中肾者七日死,中肺者五日死。中膈者,皆为伤中,其病虽愈,不过一岁必死。

凡是针刺胸腹部,必须避开五脏。刺中心脏立即死亡,刺中脾脏五日死亡,刺中肾脏七日死亡,刺中肺脏五日死亡。刺中膈肌,就为伤中,疾病虽然能愈,活不过一年必然死亡。

刺避五脏者,知逆从也。所谓从者,膈与脾肾之处,不知者反之。刺胸腹者,必以布憿着之,乃从单布上刺,刺之不愈复刺。

针刺避开五脏,必须了解针刺的逆顺规律。所说的从,就是要了解膈肌、脾脏、肾脏等脏器在体内的位置,不了解这些就会产生严重后果。针刺胸腹时,必须先在针刺部位覆盖一层布,然后在布上进行针刺,如果针刺后没有治愈,可以再次针刺治疗。

刺针必肃,刺肿摇针,经刺勿摇,此刺之道也。

行针时必须严肃认真,在针刺肿胀部位时,可以适当地摇动针体。针刺经络穴位时,应该保持稳定,不可摇动针体,这是针刺需要遵守的原则。

帝曰: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?

黄帝说:希望了解十二经脉气绝时的表现?

岐伯曰:太阳之脉,其终也戴眼,反折瘈瘲,其色白,绝汗乃出,出则死矣。

岐伯说:太阳脉气绝时,两眼上翻,身体强直,反张抽搐,面色苍白,暴汗频出,一旦出现暴汗,预示着患者即将死亡。

少阳终者,耳聋、百节皆纵,目寰绝系。绝系一日半死,其死也色先青,白乃死矣。

少阳脉气绝时,耳聋耳鸣,全身关节松弛无力,眼球无法灵活转动。眼球停止转动一日半死亡,死亡之前面色先发青,转为白色时即刻死亡。

阳明终者,口目动作,善惊、妄言、色黄。其上下经盛,不仁则终矣。

阳明脉气绝时,口眼歪斜,虚惊,胡言乱语,面色发黄。经脉上下气盛,失去感觉则气绝。

少阴终者,面黑齿长而垢,腹胀闭,上下不通而终矣。

少阴脉气绝时,面色发黑,牙齿变长而污垢,腹部胀满,大小便不通而气绝。

太阴终者,腹胀闭,不得息,善噫善呕,呕则逆,逆则面赤,不逆则上下不通,不通则面黑,皮毛焦而终矣。

太阴脉气绝时,腹部胀满,气机不通,呼吸困难,嗝气呕吐,呕吐时气机上逆,上逆则面色赤红。气不上冲,就会出现上下气机不通畅,不通畅则面色发黑,皮毛焦枯而气绝。

厥阴终者,中热溢干,善溺、心烦、甚则舌卷,卵上缩而终矣。此十二经之所败也。

厥阴脉气绝时,中焦热盛、津液外溢而口干,小便频繁,心烦意乱,病重则舌头卷曲上卷,睾丸缩入体内而气绝。这就是十二经脉气绝时的表现。

 

内经直解: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25年3月15日 09:25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