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问曰:五脏使人痿何也?
黄帝问到:五脏使人发生痿症,是什么原因?
岐伯对曰: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肾主身之骨髓。
岐伯回答说:肺主身体的皮毛,心主身体的血脉。肝主身体的筋膜,脾主身体的肌肉,肾主身体的骨髓。
故肺热叶焦,则皮毛虚弱,急薄,着则生痿躄也。
因此,肺气热导致肺叶焦枯,则皮毛虚弱,呼吸急促,病气侵入则导致肌肉无力、行动不便等痿症的出现。
心气热,则下脉厥而上,上则下脉虚,虚则生脉痿,枢析挈,胫纵而不任地也。
心气热,则下部脉气上逆,脉气上逆则下部脉气虚弱,脉气虚弱则发病为脉痿,表现为关节不利,行动不便。
肝气热,则胆泄口苦,筋膜干,筋膜干则筋急而挛,发为筋痿。
肝气热,则胆汁外泄、口苦,筋膜干涩,筋膜干涩则肌肉紧张而痉挛,发病为筋痿。
脾气热,则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发为肉痿。
脾气热,则胃部干燥而口渴,肌肉麻木,发病为肉痿。
肾气热,则腰脊不举,骨枯而髓减,发为骨痿。
肾气热,则腰背不能挺直,骨骼干枯而骨髓减少,发病为骨痿。
帝曰:何以得之?
黄帝说:五脏的热邪,是怎样发生的?
岐伯曰:肺者脏之长也,为心之盖也,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则发肺呜,呜则肺热叶焦,故曰:五脏因肺热叶焦,发为痿躄,此之谓也。
岐伯说:肺脏是五脏之长,为心脏的覆盖,有所受损不能得到及时调理,则肺脏功能越发亢进,功能亢进则产生肺热。所以说,五脏都是因为肺热而导致痿症,就是这个情况。
悲哀太甚,则胞络绝,胞络绝,则阳气内动,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。故本病曰:大经空虚,发为肌痹,传为脉痿。
情志过度悲伤,则导致心包气机衰败,心包气机衰败则阳气内动,进而出现心率过速以及尿血的现象。因此《本病论》中说:是由于大经脉空虚,发病为肌痹,传病为脉痿。
思想无穷,所愿不得,意淫于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纵,发为筋痿,及为白淫。故下经曰: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。
杂念不断,所求不得,想入非非,房事过度,就会造成阴部肌筋松软无力,发病为筋痿,进而出现遗精。因此《下经》中说:筋痿是发生于肝脏造成的内在机能失调。
有渐于湿,以水为事,若有所留,居处相湿,肌肉濡渍,痹而不仁,发为肉痿。故下经曰:肉痿者,得之湿地也。
经常接触湿气,从事与水相关的行业,水气常停留于身体,居处也非常潮湿,肌肉常被湿气浸润,形成痹症出现麻木不仁,发病为肉痿。因此《下经》中说:肉痿,患病于潮湿之地。
有所远行劳倦,逢大热而渴,渴则阳气内伐,内伐则热合于肾,肾者水脏也;今水不胜火,则骨枯而髓虚。故足不任身,发为骨痿。故下经曰:骨痿者,生于大热也。
长途跋涉造成过劳、疲倦,再遇到天气过热而口渴,口渴则阳气内攻,阳气内攻则热邪结合于肾。肾为水脏,这种状态下水不能制约火,则造成骨枯而髓虚。致使腿足不能支撑身体,发病为骨痿。因此《下经》中说:骨痿,患病于天气过热。
帝曰:何以别之?
黄帝说:怎样辨别病症的不同?
岐伯曰:肺热者色白而毛败;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;肝热者色苍而爪枯;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;肾热者色黑而齿槁。
岐伯说:肺热,面色淡白而毛发枯槁;心热,面色暗红而络脉充盈;肝热,面色青暗而指爪枯萎;脾热,面色暗黄而肌肉颤动;肾热,面色暗黑而牙齿枯槁。
帝曰:如夫子言可矣。论言治痿者,独取阳明何也?
黄帝说:先生讲的很好。《论言》中治疗痿症,专门用阳明经,这是为什么?
岐伯曰: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。冲脉者,经脉之海也,主渗灌溪谷,与阳明合于宗筋,阴阳摠宗筋之会,合于气街,而阳明为之长,皆属于带脉,而络于督脉。故阳明虚,则宗筋纵,带脉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岐伯说:阳明经为五脏六腑的能量之源,主管滋润宗筋,宗筋主管联系骨骼而滑利关节。冲脉,是经脉的能量之源,主管滋润肌肉筋膜,与阳明经相合于宗筋,阴阳在宗筋的交汇,合并于肚脐左右,而阳明经为脏腑的统领,都属于带脉,而联络于督脉。因此阳明经虚弱,则宗筋松弛,带脉不能收引,所以造成足痿而行动不便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黄帝说:治疗用什么方法呢?
岐伯曰:各补其荥而通其俞,调其虚实,和其逆顺,筋脉骨肉,各以其时受月,则病已矣。
岐伯说:分别补益相应的荥穴,疏通相应的腧穴,调理虚实,调和顺逆,使筋脉和骨肉,都能以五行旺衰和季节变化来进行施治,则疾病就能得到治愈。
帝曰:善。
黄帝说:好的,我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