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导读」调,为调节;经,为十二经脉。本篇主要论述了五脏虚实,引发的神、气、血、形、志等病理反应。十二经脉,内通五脏六腑,外联三百六十五个穴位,相并为实,相失为虚,寒热阴阳,血气虚实,都需要因病进行调节,称为:调经论。
黄帝问曰:余闻刺法言,有余泻之,不足补之,何谓有余,何谓不足?
黄帝问到:我看到《刺法》中说,“有余泻之,不足补之。”什么是有余?什么是不足?
岐伯对曰:有余有五,不足亦有五,帝欲何问?
岐伯回答说:有余有五种情况,不足也有五种情况,您想了解哪方面的问题?
帝曰:愿尽闻之。
黄帝说:希望全面了解一下。
岐伯曰:神有余,有不足;气有余,有不足;血有余,有不足;形有余,有不足;志有余,有不足。凡此十者,其气不等也。
岐伯说:神有有余或不足;气有有余或不足;血有有余或不足;形体有有余或不足;志有有余或不足。所有这十种情况,气机变化都不相同。
帝曰:人有精气、津液、四肢、九窍、五脏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节,乃生百病,百病之生,皆有虚实。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
黄帝说:人体有精气、津液、四肢、九窍、五脏十六部、三百六十五节,都会生发百病,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。现在先生只说有余有五种,不足也有五种,那么,人体疾病是怎样发生的?
岐伯曰:皆生于五脏也。夫心藏神,肺藏气,肝藏血,脾藏肉,肾藏志,而此成形。志意通,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。五脏之道,皆出于经隧,以行血气。血气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,是故守经隧焉。
岐伯说:百病都发生于五脏。心藏神、肺藏气、肝藏血、脾藏肉、肾藏志而构成形体。情志与意识相通,内连骨髓而形成身体和五脏。五脏的通道,都连通经脉的通路,用于运行血气。血气不和则百病就会发生,所以要遵守经脉的通行规律。
帝曰:神有余不足,何如?
黄帝说:神有余或不足,有哪些表现?
岐伯曰:神有余则笑不休,神不足则悲。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邪客于形,洒淅起于毫毛,未入于经络也。故命曰神之微。
岐伯说:神有余则大笑不止,神不足则悲哀。血气没有邪气合并,五脏安定之时,邪气侵犯体表,表现为寒颤、毫毛竖立,是邪气尚未进入经脉、络脉,称为:神气微感邪气。
帝曰:补泻,奈何?
黄帝说:补泻怎样操作?
岐伯曰: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,出血勿之深斥;无中其大经,神气乃平。神不足者,视其虚络,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,无出其血,无泄其气,以通其经,神气乃平。
岐伯说:神有余则泻孙络的淤血,刺血时不可过深,不需影响大经脉,神气就能平复。神不足的患者,诊察其虚弱的络脉,通过按摩、针刺等方法使络脉通畅,但不要出血或泄气。这样就可以达到通经活络、平复神气的效果。
帝曰:刺微,奈何?
黄帝说:用针刺治疗微感的邪气,怎样操作?
岐伯曰:按摩勿释,着针勿斥,移气于不足,神气乃得复。
岐伯说:按摩时不可散气,行针时不可用力,引导正气补益不足,神气就能恢复。
帝曰:善。气有余不足,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气有余或不足,有哪些表现?
岐伯曰:气有余则喘咳上气,不足则息利少气。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皮肤微病,命曰白气微泄。
岐伯说:气有余则喘息、咳嗽、气机上逆;气不足则呼吸急促、气短。血气没有邪气合并,五脏安定之时,皮肤微感的病邪,称为:正气微泄。
帝曰:补泻,奈何?
黄帝说:补泻,怎样操作?
岐伯曰:气有余则泻其经隧,无伤其经,无出其血,无泄其气。不足则补其经隧,无出其气。
岐伯说:气有余则泻经脉间的通路,不可损伤经脉,不可针刺出血,不可散泄经气。不足则补益经脉间通路,不可散出经气。
帝曰:刺微,奈何?
黄帝说:用针刺治疗微感邪气,怎样操作?
岐伯曰:按摩勿释,出针视之,曰我将深之,适人必革,精气自伏,邪气散乱,无所休息,气泄腠理,真气乃相得。
岐伯说:按摩时不可散气,行针时要注意观察,进针深入时要提醒患者,适用的疾病必能改变,精气自能平伏。治疗时,邪气向外发散,通过腠理排出体外,真气就能获得恢复。
帝曰:善。血有余不足,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血有余或不足,有哪些表现?
岐伯曰:血有余则怒,不足则恐,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孙络水溢,则经有留血。
岐伯说:血有余则发怒,血不足则恐惧。血气没有邪气合并,五脏安定之时,微感外邪则孙络水液充溢,就会导致经脉血瘀。
帝曰:补泻奈何?
黄帝说:补泻怎样操作?
岐伯曰:血有余则泻其盛经,出其血;不足则视其虚经,内针其脉中,久留,而视脉大疾出其针,无令血泄。
岐伯说:血有余则泻阳气强盛的经脉,通过针刺排出淤血;血不足则观察虚弱的经脉,用内针手法针刺经脉,留针时间要久,根据经脉病情启针,不可使血液外泄。
帝曰:刺留血,奈何?
黄帝说:针刺淤血,怎样操作?
岐伯曰:视其血络,刺出其血,无令恶血得入于经,以成其疾。
岐伯说:观察血络范围,刺出淤血,不要使淤血进入经脉,形成疾病。
帝曰:善。形有余不足,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形体有余或不足,有哪些表现?
岐伯曰:形有余则腹胀,径溲不利。不足则四肢不用,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肌肉蠕动,命曰微风。
岐伯说:形体有余则腹部胀满,大小便不通利。不足则四肢沉重。血气没有邪气合并,五脏安定之时,肌肉组织有蠕动感,名为:微风。
帝曰:补泻奈何?
黄帝说:补泻怎样操作?
岐伯曰:形有余则泻其阳经,不足则补其阳络。
岐伯说:形体有余则泻阳明经,不足则补阳明经的络脉。
帝曰:刺微奈何?
黄帝说:用针刺治疗微感的邪气,怎样操作?
岐伯曰:取分肉间,无中其经,无伤其络,卫气得复,邪气乃索。
岐伯说:取穴于腠理肌肉之间,不可刺中经脉,不可损伤络脉,使卫气得以恢复,邪气即可消散。
帝曰:善。志有余不足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肾志有余或不足,有哪些表现?
岐伯曰:志有余则腹胀飧泄,不足则厥。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骨节有动。
岐伯说:肾志有余则腹胀、大便泄泻,不足则精神意志衰退。血气没有邪气合并,五脏安定之时,微邪伤肾,骨关节会有疾病发生。
帝曰:补泻,奈何?
黄帝说:补泻怎样操作?
岐伯曰: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,不足则补其复溜。
岐伯说:肾志有余则针刺然谷穴出血,不足则补益复溜穴。
帝曰:刺未并,奈何?
黄帝说:针刺在血气没有与邪气合并时,怎样操作?
岐伯曰:即取之无中其经,邪所乃能立虚。
岐伯说:随即在患病部位施治,不可刺中经脉,邪气就能够立刻消除。
帝曰:善。余已闻虚实之形,不知其何以生?
黄帝说:好的。我已经明白虚实的表现,还不知道虚实是怎样发生的?
岐伯曰:气血以并,阴阳相倾,气乱于卫,血逆于经,血气离居,一实一虚。
岐伯说:气血与邪气合并而相互搏击,阴阳失去平衡,气散于脉外,血行于经内,血气分离,就会出现实虚变化。
血并于阴,气并于阳,故为惊狂。
血合并于阴,气合并于阳,则阳气外盛,因此发病为:惊狂。
血并于阳,气并于阴,乃为炅中。
血合并于阳,气合并于阴,则阳气内盛,发病为:内热。
血并于上,气并于下,心烦惋善怒。
血合并于上部,气合并于下部,表现为心烦意乱、悲情、易怒。
血并于下,气并于上,乱而喜忘。
血合并于下部,气合并于上部,表现为思维混乱,记忆力减退。
帝曰:血并于阴,气并于阳,如是血气离居,何者为实?何者为虚?
黄帝说:血合并于阴,气合并于阳,导致气血失调,什么是实?什么是虚?
岐伯曰:血气者喜温而恶寒,寒则泣不能流,温则消而去之,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,血之所并为气虚。
岐伯说:血、气都喜温而怕寒,寒则凝滞不畅而不能流动,温则消散而离去。因此,正气与邪气合并为气实,气实则血虚;血脉与邪气合并为血实,血实则气虚。
帝曰: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。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,气并为虚,是无实乎?
黄帝说:人体所拥有的就是血与气。现在先生讲血脉与邪气合并导致为虚,正气与邪气合并导致为虚,就没有实症吗?
岐伯曰:有者为实,无者为虚,故气并则无血,血并则无气。今血与气相失,故为虚焉。
岐伯说:有则为实,无则为虚,因此正气并于邪气则为血虚,血脉并于邪气则为气虚。现在血与气相互错失,所以为虚症。
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,血与气并则为实焉。血之与气并走于上,则为大厥,厥则暴死,气复反则生,不反则死。
络脉与孙络都连通经脉,血脉与邪气合并则为实症。血脉与邪气合并后运行于人体上部,则发病为:大厥,厥病严重则会突然死亡。正气能够恢复则生,不能恢复则死。
帝曰:实者何道从来?虚者何道从去?虚实之要,愿闻其故。
黄帝说:实症是怎样产生的?虚症是怎样消散的?虚实的要点,希望能详细解释一下。
岐伯曰:夫阴与阳皆有俞会。阳注于阴,阴满之外,阴阳均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其生于阳者,得之风雨寒暑;其生于阴者,得之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。
岐伯说: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交会之处。正气从阳经注入阴经,阴经满溢后再注入阳经,因此阴阳得以平衡,以维持身体气机运行。人体三部九候的气机能够协调统一,称为:平常健康之人。病邪的发生,有的生于阴经,有的生于阳经。生于阳经的疾病,是因为风雨寒暑导致;生于阴经的疾病,是因为饮食起居不调,喜怒无常。
帝曰:风雨之伤人,奈何?
黄帝说:风雨使人致病,是怎样发生的?
岐伯曰:风雨之伤人也,先客于皮肤,传入于孙脉,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,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,血气与邪并,客于分腠之间,其脉坚大,故曰实。实者,外坚充满不可按之,按之则痛。
岐伯说:风雨使人致病,先是侵入皮肤,邪气传入孙脉,孙脉充满后则传入络脉,络脉充满后则传输到大经脉,血气与邪气合并,留存于肌肉腠理之间,脉象坚实、博大,因此称为:实症。实症表现为:外部坚实、充满后,不能触按,触按则疼痛。
帝曰:寒湿之伤人,奈何?
黄帝说:寒湿使人致病,是怎样发生的?
岐伯曰:寒湿之中人也,皮肤不收,肌肉坚紧,荣血泣,卫气去,故曰虚。虚者,聂辟气不足,按之则气足以温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岐伯说:寒湿对人体造成伤害,是因为皮肤毛孔不收,肌肉僵持,荣血凝滞,卫气消散,因此称为:虚症。虚症,表现为肌肤有皱褶而内气不足,通过按摩可使气足温润,因此令人畅快而不痛。
帝曰:善。阴之生实,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内在因素发生的实症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喜怒不节,则阴气上逆,上逆则下虚,下虚则阳气走之,故曰实矣。
岐伯说:喜怒无常则阴气上逆,上逆则下虚,下虚则阳气散失,因此为:实。
帝曰:阴之生虚,奈何?
黄帝说:内在因素发生虚症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喜则气下,悲则气消,消则脉虚空。因寒饮食,寒气熏满,则血泣气去,故曰虚矣。
岐伯说:喜则正气下降,悲则正气消散,正气消散则脉气虚空。因为饮食寒凉,致使寒气充满体内,则导致血脉凝滞而正气消散,因此为:虚。
帝曰:经言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,阳盛则外热,阴盛则内寒,余已闻之矣,不知其所由然也。
黄帝说:经典中说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,阳盛则外热,阴盛则内寒,我已经知道了,但是不明白原因。
岐伯曰:阳受气于上焦,以温皮肤分肉之间。今寒气在外,则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,则寒气独留于外,故寒栗。
岐伯说:阳气得气于上焦,以温暖皮肤和腠理肌肉之间。现在寒气在体外,则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体表,因此会感到寒冷而颤栗。
帝曰:阴虚生内热,奈何?
黄帝说:阴虚而发生内热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,谷气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内热。
岐伯说:是由于劳累疲倦,体质衰弱,饮食营养匮乏,上焦不通,下脘不畅,导致胃部气郁生热,热气熏蒸于胸中,因此为:内热。
帝曰:阳盛生外热,奈何?
黄帝说:阳盛而生外热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上焦不通利,则皮肤致密,腠理闭塞,玄府不通,卫气不得泄越,故外热。
岐伯说:上焦不通畅,导致皮肤紧密,腠理闭塞,毛孔不通,卫气不能向外发散,热邪淤阻于体表,因此感到外热。
帝曰:阴盛生内寒,奈何?
黄帝说:阴盛而生内寒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厥气上逆,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,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,则血凝泣,凝则脉不通,其脉盛大以涩,故中寒。
岐伯说:寒气上逆聚集于胸中而不泻,寒气不泻则温和之气散发,寒气独留于胸中,从而导致血脉凝滞,血脉凝滞则经脉不通,脉象盛大而坚涩,因此感到体内寒冷。
帝曰:阴与阳并,血气以并,病形以成,刺之奈何?
黄帝说:阴经、阳经与邪气合并,血气与邪气合并,疾病在身体已经形成,用针刺怎样治疗?
岐伯曰:刺此者取之经隧。取血于营,取气于卫。用形哉,因四时多少高下。
岐伯说:针刺治疗这种情况,取穴于经脉间的通路。取穴调血在于营气,取穴调气在于卫气。用于身体的康复,要根据四时变化采用相应的方法。
帝曰:血气以并,病形以成,阴阳相倾,补泻奈何?
黄帝说:血气与邪气合并,疾病已经形成,阴阳失调,怎样补泻?
岐伯曰:泻实者,气盛乃内针,针与气俱内,以开其门,如利其户,针与气俱出,精气不伤,邪气乃下,外门不闭,以出其疾,摇大其道,如利其路,是谓大泻,必切而出,大气乃屈。
岐伯说:可用泻实的方法,在邪气盛大时用内针,针与气都向内,用以打开通道,利于排病。针与气同时而出,精气不损伤,邪气随针而下。针孔不可闭合以利于邪气排出,大幅度摇针以拓展通道,这就是:大泻法。拔针时要果断而迅速,盛大的邪气才能得以消散。
帝曰:补虚奈何?
黄帝说:补益虚弱,怎样操作?
岐伯曰:持针勿置,以定其意,候呼内针,气出针入,针空四塞,精无从去,方实而疾针,气入针出,热不能还。闭塞其门,邪气布散,精气乃得存,动气候时,近气不失,远气乃来,是谓追之。
岐伯说:行针时不要急于刺入,先要安定心神,等待患者呼气时进针,一气呼尽,针即进入,针孔四周要坚实,使精气无处泄露。气机充实后迅速启针,一气吸尽,针即拔出,使热邪不能复还。治疗后迅速闭合针孔,使邪气四散,精气得以留存。行针时要观察呼吸等待时机,确保近处正气不失,远处正气能够到来,这就是补法。
帝曰:夫子言虚实者有十,生于五脏,五脏五脉耳。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,今夫子独言五脏。夫十二经脉者,皆络三百六十五节,节有病必被经脉,经脉之病,皆有虚实,何以合之?
黄帝说:先生讲的虚实有十种,都源于五脏的五种经脉。但是,十二经脉都会生病,现在先生为什么专讲五脏?十二经脉,都联络着三百六十五个节点,节点有病必然会影响经脉。经脉的疾病也有虚实之分,如何与五脏相对应呢?
岐伯曰: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,经络支节,各生虚实,其病所居,随而谓之。病在脉,调之血;病在血,调之络;病在气,调之卫;病在肉,调之分肉;病在筋,调之筋;病在骨,调之骨。
岐伯说:五脏与六腑相表里,经络支节各有虚实之分,要根据疾病所在位置进行调理。疾病在血脉就调理血,疾病在血就调理络脉,疾病在气就调理卫气,疾病在肌肉就调理腠理肌肉之间,疾病在肌筋就调理肌筋,疾病在骨骼就调理骨骼。
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,病在骨焠针药熨。病不知所痛,两蹻为上。身形有痛,九候莫病,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。必谨察其九候,针道备矣。
例如,对于痹症治疗,可以用热针迅速刺入并摇动其下部和拘紧之处,对于病在骨的,可以用热针和药物热敷。如果不知道因何而疼痛,可以针刺两足的跷脉。如果身体某处有疼痛,但九候没有病象,就采用缪刺法,即左病刺右,右病刺左。在治疗过程中,一定要仔细观察九候的脉象变化,这样针刺之道就完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