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导读」五运,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对自然万物的影响。本篇提出了五运主岁理论,以及“天地门户”的时空结构。阐述了司天、在泉与左右间气的关系,并进一步阐明了六气生化的基本原则。
黄帝坐明堂,始正天纲,临观八极,考建五常。
黄帝坐在明堂之上,开始整理天气运动的纲要,观察八方,考察建立五行运动系统。
请天师而问之曰:论言天地之动静,神明为之纪;阴阳之升降,寒暑彰其兆。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,夫子之所言,正五气之各主岁尔,首甲定运,余因论之。
请来天师而询问说:《论言》中讲,天地的动静,以神明作为纲纪;阴阳之气的升降,以寒暑显示征兆。我听到的五行运动原理来源于先生,先生所讲的化合五气各主一年,以第一个甲年确定五运,我能够以此进行推论了。
鬼臾区曰:土主甲己,金主乙庚,水主丙辛,木主丁壬,火主戊癸。子午之上,少阴主之;丑未之上,太阴主之,寅申之上,少阳主之;卯酉之上,阳明主之;辰戌之上,太阳主之;已亥之上,厥阴主之。不合阴阳,其故何也?
鬼叟区说:土运为甲己,金运为乙庚,水运为丙辛,木运为丁壬,火运为戊癸的运动规律,与子午年,少阴司天;丑未年,太阴司天;寅申年,少阳司天;卯酉年,阳明司天;辰戌年,太阳司天;已亥年,厥阴司天。这些运动规律不完全吻合,这是为什么呢?
岐伯曰:是明道也,此天地之阴阳也。夫数之可数者,人中之阴阳也。然所合,数之可得者也。夫阴阳者,数之可十,推之可白,数之可千,推之可万,天地阴阳者,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。
岐伯说:这是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运动规律啊。这里所说的阴阳,是指天地间阴阳之气的变化。可以用数来揭示的阴阳,是人体中的阴阳。五行之气的化合,通过数也可以获得。人体中的阴阳,其数无穷,不可计数。天地间的阴阳,则不能用数来推算,只能根据天象变化来认识。
帝曰:愿闻其所始也。
黄帝说:天地间阴阳之气的变化,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岐伯曰:昭乎哉问也。臣览太始天元册文,丹天之气,经于牛女戊分;黅天之气,经于心尾己分;苍天之气,经于危室柳鬼;素天之气,经于亢氐昂毕;玄天之气,经于张翼娄胃;所谓戊己分者,奎璧角轸,则天地之门户也。夫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,不可不通也。
岐伯说:您问得真好啊!我曾经阅读过《太始天元册》这部天文书,书中讲到丹天之气经过牛宿、女宿和戊分,黅天之气经过心宿、尾宿和己分,苍天之气经过危宿、室宿和柳宿、鬼宿,素天之气经过亢宿、氐宿和昂宿、毕宿,玄天之气经过张宿、翼宿和娄宿、胃宿。所说的戊分、己分,就是奎宿、璧宿和角宿、轸宿所在之处,这是天地的门户。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,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,阴阳之气的消长,也是从这些地方产生的,这些道理不可不通晓啊!
帝曰:善。论言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;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;未知其所谓也?
黄帝说:好的。《论言》中讲天地,为万物的上下;左右,是阴阳的道路。不知道其中的含义?
岐伯曰:所谓上下者,岁上下见,阴阳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诸上见厥阴,左少阴,右太阳;见少阴,左太阴,右厥阴;见太阴,左少阳,右少阴;见少阳,左阳明,右太阴;见阳明,左太阳,右少阳;见太阳,左厥阴,右阳明;所谓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见也。
岐伯说:所说的上下,是指流年中天气在上为司天,地气在下为在泉,天地阴阳自然存在。左右,是指司天之气的左右间气。例如:厥阴司天,左侧间气为少阴,右侧间气为太阳;少阴司天,左侧间气为太阴,右侧间气为厥阴;太阴司天,左侧间气为少阳,右侧间气为少阴;少阳司天,左侧间气为阳明,右侧间气为太阴;阳明司天,左侧间气为太阳,右侧间气为少阳;太阳司天,左侧间气为厥阴,右侧间气为阳明。以上所说的是以面北来定位,标明了司天之气与间气的左右位置。
帝曰:何谓下?
黄帝说:所说的地气在下为在泉,是什么?
岐伯曰:厥阴在上,则少阳在下,左阳明,右太阴;少阴在上,则阳明在下,左太阳,右少阳;太阴在上,则太阳在下,左厥阴,右阳明;少阳在上,则厥阴在下,左少阴,右太阳;阳明在上,则少阴在下,左太阴,右厥阴;太阳在上,则太阴在下,左少阳,右少阴;所谓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见也。
岐伯说:厥阴在上为司天,则少阳在下为在泉,左侧间气为阳明,右侧间气为太阴;少阴在上为司天,则阳明在下为在泉,左侧间气为太阳,右侧间气为少阳;太阴在上为司天,则太阳在下为在泉,左侧间气为厥阴,右侧间气为阳明;少阳在上为司天,则厥阴在下为在泉,左侧间气为少阴,右侧间气为太阳;阳明在上为司天,则少阴在下为在泉,左侧间气为太阴,右侧间气为厥阴;太阳在上为司天,则太阴在下为在泉,左侧间气为少阳,右侧间气为少阴。以上所说的是以面南来定位,标明了在泉之气与间气的左右位置。
上下相遘,寒暑相临,气相得则和,不相得则病。
司天与在泉上下相交,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机相临,五行生助则自然调和,五行克泄则产生疾病。
帝曰:气相得而病者,何也?
黄帝说:五行生助而发病的人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以下临上,不当位也。
岐伯说:是由于在下之气而居上的缘故,就是上下之气位置不当,所以会产生疾病。
帝曰:动静何如?
黄帝说:天地的阴阳之气,是怎样运动的呢?
岐伯曰: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覆会也。
岐伯说:天气向右旋转,地气向左旋转,天地左右各旋转一周,天气下降于地,地气上升于天,如此循环往复。
帝曰:余闻鬼臾区曰:应地者静,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,不知其所谓也?愿闻何以生之乎?
黄帝说:我听鬼叟区说:与地相应的气是静态的,现在先生讲地气向左旋转,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解释一下天地之气怎样产生的?
岐伯曰:天地动静,五行迁复,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,犹不能遍明。
岐伯说:天地的运动与静止,五行的移动与循环,虽然鬼叟区对司天之气有所了解,对于天地运变还不能彻底明白。
夫变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纬虚,五行丽地;地者,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。虚者,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。形精之动,犹根本之与枝叶也,仰观其象,虽远可知也。
天地变化的作用,是上天显示的征兆,大地成就形体,七星穿越虚空,五行装扮大地。大地,承载生成万物的形体;虚空,布列感应于天的精气。形体运动与精气变化,就像树木的根与枝叶相连。观察天象变化,虽然遥远也可以探知大地有形物体的运变规律。
帝曰:地之为下,否乎?
黄帝说:大地在下,闭塞不通吗?
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者也。
岐伯说:大地在人之下,却悬浮于太虚之中。
帝曰:凭乎?
黄帝说:这个说法,有什么依据吗?
岐伯曰:大气举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风以动之,湿以润之,寒以坚之,火以温之。
岐伯说:大地凭借了大气的托举。大气中的燥气使它干燥,暑气使它蒸发,风气使它运动,湿气使它润泽,寒气使它坚固,火气使它温暖。
故风寒在下,燥热在上,湿气在中,火游行其间,寒暑六入,故令虚而生化也。
因此,风寒之气在大地下方,燥热之气在大地上方,湿气则在大地之中,火气游走于大地之间。在寒暑交替之中,六气入于大地,因此致使大地在太虚之中能够生化万物。
故燥胜则地干,暑胜则地热,风胜则地动,湿胜则地泥,寒胜则地裂,火胜则地固矣。
所以,燥气太过则大地干燥,暑气太过则大地炎热,风气太过则大地动荡,湿气太过则大地泥泞,寒气太过则大地裂开,火气太过则大地坚固。
帝曰:天地之气,何以候之?
黄帝说:天地之气的变化,怎样才能观察?
岐伯曰:天地之气,胜复之作,不形于诊也。脉法曰:天地之变,无以脉诊,此之谓也。
岐伯说: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,克制与反克的作用,不体现在脉诊。《脉法》中说:天地之气的变化,不能依靠脉诊,就是这种情况。
帝曰:间气,何如?
黄帝说:间气,怎样观察?
岐伯曰:随气所在,期于左右。
岐伯说:伴随司天、在泉之气而存在,司天、在泉之气的左右就是间气。
帝曰:期之奈何?
黄帝说:具体怎样观察呢?
岐伯曰:从其气则和,违其气则病。
岐伯说:主时之气与加临间气相生助则调和,主时之气与加临间气相克泄则发病。
不当其位者病,迭移其位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尺寸反者死,阴阳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气,左右应见,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。
上下之气位置不当的发病,间气加临主时正位的发病,失守本位的则危重,脉象与旺衰相反的是死症,脉象与左右相反的是死证。因此,首先要确定当年的主宰之气,以了解其左右间气的变化情况,然后才能判断疾病的生死逆顺。
帝曰:寒暑燥湿风火,在人合之奈何?其于万物何以生化?
黄帝说:寒暑燥湿风火六气,与人体如何相应?怎样生化万物?
岐伯曰:东方生风,风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。
岐伯说:东方产生风气,风气化生木气,木气产生酸味,酸味生助肝脏,肝脏滋生筋脉,筋脉滋养心脏。
其在天为玄,在人为道,在地为化;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化生气。
风气在天空为玄冥,在人体为人道。在大地为化生,大地化生五味;人道化生智慧,玄冥化生神气,神气化生真气。
神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,在体为筋,在气为柔,在脏为肝。
神气在天空为风动,在大地为树木,在身体为肌筋,在五气为柔和,在脏腑为肝脏。
其性为喧,其德为和,其用为动,其色为苍,其化为荣,其虫毛,其政为散,其令宣发,其变摧拉,其眚为陨,其味为酸,其志为怒。
风气的性质为喧嚣,品德为畅和,作用为发动,颜色为青色,化育为繁荣,为虫则多毛,作为治理则散布,作为行令则宣发,改变为解散,灾害为陨落,五味为酸,情志为怒。
怒伤肝,悲胜怒,风伤肝,燥胜风,酸伤筋,辛胜酸。
怒气损伤肝脏,悲情克制怒气。风气损伤肝脏,燥气克制风气。酸味损伤肌筋,辛辣克制酸味。
南方生热,热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。
南方产生热气,热气生化火气,火气生出苦味,苦味生助心脏,心脏滋生血脉,血脉滋养脾脏。
其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,在体为脉,在气为息,在脏为心。
火气在天空为热,在大地为火焰,在身体为血脉,在五气为呼吸,在脏腑为心脏。
其性为暑,其德为湿,其用为燥,其色为赤,其化为茂,其虫羽,其政为明,其令郁蒸,其变炎烁,其眚燔,其味为苦,其志为喜。
火气的性质为暑热,品德为湿润,作用为干燥,颜色为红色,化育为繁茂,在虫为羽毛,作为治理为明理,行令为郁蒸,改变为火热,灾害为火热之极。五味为苦味,情志为喜悦。
喜伤心,恐胜喜;热伤气,寒胜热;苦伤气,咸胜苦。
喜悦损伤心脏,恐惧克制喜悦;暑热损伤正气,寒冷克制暑热;苦味损伤正气,咸味克制苦味。
中央生湿,湿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。
中央产生湿气,湿气生化土气,土气生出甘味,甘味生助脾脏,脾脏滋生肌肉,肌肉滋养肺脏。
其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,在体为肉,在气为充,在脏为脾。
土气在天空为湿气,在大地为泥土,在身体为肌肉,在五气为充实,在脏腑为脾脏。
其性静兼,其德为濡,其用为化,其色为黄,其化为盈,其虫倮,其政为谧,其令云雨,其变动注,其眚淫溃,其味为甘,其志为思。
土气的性质静止而兼容,品德为濡忍,作用为化育,颜色为黄色,化育为盈余,在虫为裸露,治理为平静,行令为云雨,变化为水流横溢,灾害为洪水泛滥。五味为甘味,情志为思虑。
思伤脾,怒胜思;湿伤肉,风胜湿;甘伤脾,酸胜甘。
思虑损伤脾脏,怒气克制思虑;湿气损伤肌肉,风气克制湿气;甘味损伤脾脏,酸味克制甘味。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生肾。
西方产生燥气,燥气生化金气,金气生出辛味,辛味生助肺脏,肺脏滋养皮毛,皮毛滋生肾脏。
其在天为燥,在地为金,在体为皮毛,在气为成,在脏为肺。
燥气在天空为干燥,在大地为金属,在身体为皮毛,在五气为果实,在脏腑为肺脏。
其性为凉,其德为清,其用为固,其色为白,其化为敛,其虫介,其政为劲,其令雾露,其变肃杀,其眚苍落,其味为辛,其志为忧。
燥气的性质为凉,品德为清明,作用为坚固,颜色为白色,化育为收敛,在虫为甲壳,治理为强劲,行令为雾露,变化为肃杀,灾害为万物凋谢。五味为辛味,情志为忧思。
忧伤肺,喜胜忧;热伤皮毛,寒胜热;辛伤皮毛,苦胜辛。
忧思损伤肺脏,喜悦克制忧思;暑热损伤皮毛,寒凉克制暑热;辛味损伤皮毛,苦味克制辛味。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肾,肾生骨髓,髓生肝。
北方产生寒气,寒气生化水气,水气生出咸味,咸味生助肾脏,肾脏滋生骨髓,骨髓生助肝脏。
其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,在体为骨,在气为坚,在脏为肾。
寒气在天空为寒冷,在大地为水泽,在身体为骨骼,在五气为坚实,在脏腑为肾脏。
其性为凛,其德为寒,其用为藏,其色为黑,其化为肃,其虫鳞,其政为静,其令霰雪,其变凝冽,其眚冰雹,其味为咸,其志为恐。
寒气性质为凛冽,品德为寒凉,作用为储藏,颜色为黑色,化育为肃静,在虫为鳞甲类,治理为寂静,行令为霰雪,变化为凝结、凛冽,灾害为冰雹。五味为咸味,情志为恐惧。
恐伤肾,思胜恐;寒伤血,燥胜寒;咸伤血,甘胜咸。
恐惧损伤肾脏,思虑克制恐惧;寒冷损伤血脉,燥热克制寒冷;咸味损伤血脉,甘味克制咸味。
五气更立,各有所先,非其位则邪,当其位则正。
五运与六气,各有主宰,不在相应位置则为邪气,处于相应位置则为正气。
帝曰:病生之变何如?
黄帝说:五运与六气造成的疾病,是怎样变化的?
岐伯曰:气相得则微,不相得则甚。
岐伯说:主岁与主时之气相生助则发病轻微,不相生助则发病严重。
帝曰:主岁何如?
黄帝说:主管一年的岁运之气,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呢?
岐伯曰:气有余,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;其不及,则己所不胜,侮而乘之,己所胜,轻而侮之。侮反受邪,侮而受邪,寡于畏也。
岐伯说:主岁之气旺盛有余,则制约自己所克制的五行之气,还会欺负自己不能克制是五行之气。主岁之气衰弱不足,则自己受制于克制五行,奋起相克,自己就不受克制,因而会轻视、欺负受克的五行之气。轻视反而会感受邪气,是因为缺乏畏惧而反受其邪。
帝曰:善。
黄帝说:好的,我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