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导读」至真要,为最精深、最重要的医学内容。本篇主要讨论了五运六气致病的机理、证候、诊断、治法等内容,并对方剂的配伍、佐制、服法、禁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进而概括出著名的“病机十九条”等重要医学理论。
黄帝问曰:五气交合,盈虚更作,余知之矣。六气分治司天地者,其至何如?
黄帝问到:五运之气的交会化合,虚实变化,我已经知道了。六气分别主管司天、在泉时,会有那些表现?
岐伯再拜对曰:明乎哉问也。天地之大纪,人神之通应也。
岐伯再拜,回答说:很显明的问题啊。天地的运行规律,人神都能够与其相互感应。
帝曰:愿闻上合昭昭,下合冥冥奈何?
黄帝说:希望了解一下,上与司天、下与在泉,怎样相互感应?
岐伯曰:此道之所主,工之所疑也。
岐伯说:这都是自然规律所主宰的,也是医者最为疑惑之处。
帝曰:愿闻其道也。
黄帝说: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曰:厥阴司天,其化以风;少阴司天,其化以热;太阴司天,其化以湿;少阳司天,其化以火;阳明司天,其化以燥;太阳司天,其化以寒,以所临脏位,命其病者也。
岐伯说:厥阴司天时,厥阴化为风气;少阴司天时,少阴化为热气;太阴司天时,太阴化为湿气;少阳司天时,少阳化为火气;阳明司天时,阳明化为燥气;太阳司天时,太阳化为寒气。司天所化之气感应于五脏,所以用风、热、湿、火、燥、寒,来确定疾病的病因。
帝曰:地化奈何?
黄帝说:地气的生化是怎样的?
岐伯曰:司天同候,间气皆然。
岐伯说:与司天一样,间气也是如此。
帝曰:间气何谓?
黄帝说:间气是什么?
岐伯曰: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。
岐伯说:司天的左右之气,称为间气。
帝曰:何以异之?
黄帝说:间气与司天、在泉之气有什么不同?
岐伯曰:主岁者纪岁,间气者纪步也。
岐伯说:司天、在泉主宰一年的气机,间气影响一个阶段的气机。
帝曰:善。岁主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六气是怎样影响一年中气机变化的?
岐伯曰:厥阴司天为风化,在泉为酸化,司气为苍化,间气为动化。
岐伯说:厥阴司天化为风,在泉化为酸,主导气化为绿色,间气化为发动。
少阴司天为热化,在泉为苦化,不司气化,居气为灼化。
少阴司天化为热,在泉化为苦,不主导气化,间气化为灼热。
太阴司天为湿化,在泉为甘化,司气为黅化,间气为柔化。
太阴司天化为湿,在泉化为甘,主导气化为黄色,间气化为柔和。
少阳司天为火化,在泉为苦化,司气为丹化,间气为明化。
少阳司天化为火,在泉化为苦,主导气化为红色,间气化为光明。
阳明司天为燥化,在泉为辛化,司气为素化,间气为清化。
阳明司天化为燥,在泉化为辛,主导气化为白色,间气化为清净。
太阳司天为寒化,在泉为咸化,司气为玄化,间气为藏化。
太阳司天化为寒,在泉化为咸,主导气化为黑色,间气化为储藏。
故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藏所宜,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。
因此,治疗疾病的人,必须明白六气在相应位置的主管,五味五色因何而生,五脏有那些适宜,才可以讲虚实与疾病发生的头绪。
帝曰:厥阴在泉,而酸化先,余知之矣。风化之行也何如?
黄帝说:厥阴在泉时,先是化为酸味,我已经知道了。风气是怎样发生的?
岐伯曰:风行于地,所谓本也,余气同法。本乎天者,天之气也;本乎地者,地之气也。天地合气,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。故曰:谨候气宜,无失病机,此之谓也。
岐伯说:风气流行于大地,以厥阴为本源,其他的六气也是这样。本源于天的为天气,本源于地的为地气,天地之气和合,分为六个节段而万物化生。因此说:谨慎的等待适宜的气候,就不会错失治病的时机,就是这个情况。
帝曰:其主病何如?
黄帝说:对治疗疾病有那些影响?
岐伯曰:司岁备物,则无遗主矣。
岐伯说:依据主宰流年的气运准备药物,则不会遗失病机。
帝曰:司岁物,何也?
黄帝说:主宰流年气运的药物是什么?
岐伯曰:天地之专精也。
岐伯说:就是天地之气,在相应流年,五运化气的精华。
帝曰:司气者,何如?
黄帝说:主宰的运气,会怎样?
岐伯曰:司气者主岁同然,有余不足也。
岐伯说:主宰运气与主宰流年一样,有有余和不足之分。
帝曰:非司岁物,何谓也?
黄帝说:不与流年运气相应的药物,是什么?
岐伯曰:散也,故质同而升等也。气味有薄厚,性用有躁静,治保有多少,力化有浅深,此之谓也。
岐伯说:就是气机发散的药物,形质相同而等级有所不同。气味有薄厚之分,性用有躁静之别,疗效有多有少,渗透有深有浅,就是这种情况。
帝曰:岁主脏害,何谓?
黄帝说:五运之气损害五脏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以所不胜命之,则其要也。
岐伯说:五脏因受克而受损,是损害五脏的要点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黄帝说: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上淫于下,所胜平之;外淫于内,所胜治之。
岐伯说:司天之气克制运气,用克制司天的药物平衡气机;在泉之气克制运气,用克制在泉的药物治理气机。
帝曰:善。平气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怎样平衡气机?
岐伯曰: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正者正治,反者反治。
岐伯说:谨慎的诊察阴阳所在的位置而进行调理,以恢复平衡状态为目的。正常的病征就正常治疗,例如: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;如果实症有虚症之象,虚症有实症之象,则反症状治疗,例如:虚症反泻,实症反补。
帝曰: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,若引绳,小大齐等,命曰平。阴之所在寸口,何如?
黄帝说:先生说要诊察阴阳所在的位置而进行调理,医学论述中说:人迎与寸口相互感应,如同有绳子连在一起,脉象的大小变化基本一致,呈现出健康人的平和状态。少阴脉能够影响寸口脉象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视岁南北可知之矣。
岐伯说:观察五运之气主宰的流年,在南还是在北,就能明白了。
帝曰:愿卒闻之。
黄帝说:希望详细了解一下。
岐伯曰:北政之岁,少阴在泉,则寸口不应;厥阴在泉,则右不应;太阴在泉,则左不应;南政之岁,少阴司天,则寸口不应;厥阴司天,则右不应;太阴司天,则左不应;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。
岐伯说:面北观察司天之气的流年,少阴在泉时,少阴不司化则不与岁运相通,因此寸口脉象不明显;厥阴在泉时,少阴在右侧,因此右侧脉象不明显;太阴在泉时,少阴在左侧,因此左侧脉象不明显。面南观察司天的流年,少阴司天时,少阴不司化则不与岁运相通,因此寸口脉象不明显;厥阴司天时,少阴在右侧,因此右侧脉象不明显;太阴司天时,少阴在左侧,因此左侧脉象不明显。以上各种脉象不明显的情况,在诊病时不能反映病情显而易见。
帝曰:尺候何如?
黄帝说:尺部在诊病时,怎样运用?
岐伯曰:北政之岁,三阴在下,则寸不应,三阴在上,则尺不应。南政之岁,三阴在天,则寸不应,三阴在泉,则尺不应,左右同。故曰知其要者,一言而终,不知其要,流散无穷,此之谓也。
岐伯说:面北观察司天之气的流年,少阴在泉,则寸部脉象不明显,少阴司天,则尺部脉象不明显。面南观察司天之气的流年,少阴司天,则寸部脉象不明显,少阴在泉,则尺部脉象不明显,少阴为左右间气时反应相同。因此说,知道脉诊要领的人,一讲就能明白究竟,不知道脉诊的要领,则疑惑迷茫,就是这种情况。
帝曰:善。天地之气,内淫而病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司天、在泉之气,侵入人体使人致病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岁厥阴在泉,风淫所胜,则地气不明,平野昧,草乃早秀。民病洒洒振寒,善伸数欠,心痛支满,两胁里急,饮食不下,膈咽不通,食则呕,腹胀善噫,得后与气,则快然如衰,身体皆重。
岐伯说:寅申流年,厥阴在泉,风气肆虐盛大,则地气不清明,平原旷野昏暗,草木早熟。民众发病为寒颤、喜欢伸展身体、哈欠不断、心口痛、胁肋胀满疼痛、饮食不下、膈咽不通、食则呕吐、腹胀嗝气、肛门排气后则轻快如同病退,身体倍感沉重。
岁少阴在泉,热淫所胜,则焰浮川泽,阴处反明。民病腹中常呜,气上冲胸、喘、不能久立,寒热皮肤痛、目瞑齿痛、䪼肿、恶寒发热如疟,少腹中痛、腹大、蛰虫不藏。
卯酉流年,少阴在泉,热气肆虐盛大,则热浪浮动于山川水泽,背阴处反常炎热。民众发病为腹中常鸣、气逆冲胸、喘息、不能长久站立、寒热皮肤刺痛、眼花牙痛、颧骨虚肿、怕寒发热如同疟疾、小腹疼痛、腹胀,虫不蛰藏。
岁太阴在泉,草乃早荣,湿淫所胜,则埃昏岩谷,黄反见黑,至阴之交。民病饮积心痛,耳聋浑浑焞焞,溢肿喉痹,阴病血见,少腹痛肿,不得小便,病冲头痛,目似脱,项似拔,腰似折,髀不可以回,腘如结,腨如别。
辰戌流年,太阴在泉,草木茂盛,湿气肆虐盛大,则昏暗弥漫山谷,黄中见黑,至阴之气交和相会。民众发病为水饮内停、心口痛、耳聋反应迟钝、咽喉肿痛、妇科病出血、小腹疼痛浮肿、小便不利,病气上冲头痛、眼胀、项强、腰痛,大腿不能屈曲,腘窝如同凝结,小腿如同卡住。
岁少阳在泉,火淫所胜,则焰明郊野,寒热更至。民病注泄赤白,少腹痛,溺赤,甚则血便,少阴同候。
巳亥流年,少阳在泉,火气肆虐盛大,则热炎广布于四野,寒热交替而至。民众发病为腹泻、赤痢白痢、小腹疼痛、小便赤红,严重时有血便。少阴在泉的反应也是一样。
岁阳明在泉,燥淫所胜,则霿雾清瞑。民病喜呕,呕有苦,善太息,心胁痛,不能反侧,甚则嗌干,面尘,身无膏泽,足外反热。
子午流年,阳明在泉,燥气肆虐盛大,则雾气弥漫。民众发病为常有呕吐、吐出胆汁、常有叹息、心口胁肋疼痛、不能反侧,严重时咽干、面色灰暗、皮肤失去润泽、足部外侧热气上升。
岁太阳在泉,寒淫所胜,则凝肃惨栗。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,上冲心痛,血见,嗌痛颔肿。
丑未流年,太阳在泉,寒气肆虐盛大,则凝滞肃杀,惨淡颤栗。民众发病为小腹内小肠牵引腰脊、逆气上冲心口痛、出血、咽喉及颌部肿痛。
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在泉之气侵入导致的疾病,应该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诸气在泉,风淫于内,治以辛凉,佐以苦,以甘缓之,以辛散之。
岐伯说:六气在泉时,风气侵入体内,治疗用辛凉,辅佐用苦味,用甘味缓和风气,用辛味散发风邪。
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发之。
热气侵入体内,治疗用咸寒,辅佐用甘苦,用酸味收拢热气,用苦味发散热邪。
湿淫于内,治以苦热,佐以酸淡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
湿气侵入体内,治疗用苦热,辅佐用酸淡,用苦味燥化湿气,用淡味药物疏泄湿邪。
火淫于内,治以咸冷,佐以苦辛,以酸收之,以苦发之。
火气侵入体内,治疗用咸冷,辅佐用苦辛,用酸味收拢火气,用苦味发散火邪。
燥淫于内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。
燥气侵入体内,治疗用苦温,辅佐用甘辛,用苦味下降燥气。
寒淫于内,治以甘热,佐以苦辛,以咸泻之,以辛润之,以苦坚之。
寒气侵入体内,治疗用甘热,辅佐用苦辛,用咸味疏泄,用辛味滑润,用苦味坚固。
帝曰:善。天气之变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司天之气侵入人体使人致病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厥阴司天,风淫所胜,则太虚埃昏,云物以扰,寒生春气,流水不冰。民病胃脘当心而痛,上肢两胁,膈咽不通,饮食不下,舌本强,食则呕,冷泄腹胀,溏泄瘕水闭,蛰虫不去病本于脾。冲阳绝,死不治。
岐伯说:厥阴司天的巳亥流年,风气肆虐盛大,则天空昏暗,云飞树动,冬季温暖,流水不冰。民众发病为胃脘疼痛、上肢两肋胀满、膈咽不通、饮食不下、舌根强硬、呕吐、受冷腹泻、溏泄伴有小便不利。蛰虫不入土中,疾病都源于伤脾。冲阳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少阴司天,热淫所胜,怫热至,火行其政。民病胸中烦热,溢干、右胠满、皮肤痛,寒热咳喘,大雨且至、唾血血泄、鼽衄、嚏呕、溺色变,甚则疮疡胕肿、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,心痛肺䐜,腹大满,膨膨而喘咳,病本于肺,尺泽绝,死不治。
少阴司天的子午流年,热气肆虐盛大,热气郁蒸,火气主宰时空。民众发病为胸中烦热、咽干、右侧胁部胀满、皮肤刺痛、寒热咳喘。热极而大雨频至,因此发病为吐血、出血、流鼻血、喷嚏、呕吐、小便颜色改变,严重时则为疮疡、浮肿、肩背疼痛、心痛肺满、腹部胀满,胸部胀满而喘咳,疾病源发于肺脏,尺泽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太阴司天,湿淫所胜,则沉阴且布,雨变枯槁,胕肿骨痛,阴痹。阴痹者,按之不得,腰脊头项痛、时眩、大便难,阴气不用,饥不欲食,咳唾则有血,心如悬。病本于肾,太溪绝,死不治。
太阴司天的丑未流年,湿气肆虐盛大,则阴沉四布,阴雨使草木枯萎。发病为浮肿、骨痛、阴痹,阴痹,用手触按不能确定位置。还发为腰脊头项痛、时有眩晕、便秘、阴精不能发挥作用、食欲不振、唾液带血、心悸不宁。疾病源于肾脏受伤,太溪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少阳司天,火淫所胜,则温气流行,金政不平。民病头痛,发热恶寒而疟,热上皮肤痛,色变黄赤,传而为水,身面胕肿、腹满仰息、泄注赤白、疮疡、咳唾血、烦心,胸中热,甚则鼽衄,病本于肺。天府绝,死不治。
少阳司天的寅申流年,火气肆虐盛大,则温气流行,金气不能发挥作用。民众发病为头痛、发热怕寒、热邪上攻皮肤痛。小便变为黄赤,进而传病为水病,身体面部浮肿、腹部胀满、仰面呼吸、腹泻物赤白、疮疡、咳嗽唾液带血、烦心、胸中热,严重时鼻出血,疾病源于肺脏受伤,天府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阳明司天,燥淫所胜,则木乃晚荣,草乃晚生,筋骨内变。民病左胠胁痛,寒清于中感而疟,大凉革候,咳、腹中呜,注泄鹜溏,名木敛生,菀于下,草焦上首,心胁暴痛,不可反侧,嗌干面尘腰痛,丈夫㿗疝,妇人少腹痛,目昧眦,疡疮痤痈,蛰虫来见,病本于肝。太冲绝,死不治。
阳明司天的卯酉流年,燥气肆虐盛大,则树木晚长,草木晚生,筋骨发生病变。民众发病为左侧胁肋疼痛,寒清之气侵入体内感染为疟病。显著的清凉、肃杀气候,发病为咳嗽、腹中鸣、急性腹泻。大树不舒展、不茂盛,小草焦枯上首。发病为心胁突发疼痛,不可反侧,咽干、面色灰暗、腰痛,男士发病为㿗疝,女士发病为小腹痛,眼目昏花、疡疮痤痈,蛰虫早出。疾病源于肝脏受伤,太冲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太阳司天,寒淫所胜,则寒气反至,水且冰,血变于中,发为痈疡。民病厥心痛,呕血、血泄、鼽衄,善悲,时眩仆。运火炎烈,雨暴乃雹。胸腹满、手热肘挛,掖肿、心淡淡大动,胸胁胃脘不安、面赤目黄、善噫嗌干,甚则色炲,渴而欲饮,病本于心。神门绝,死不治。所谓动气,知其脏也。
太阳司天的辰戌流年,寒气肆虐盛大,则寒气反季节而至,水又结冰,血液寒凝于体内,发病为痈疡。民众发病为厥症、心口痛、吐血、泄血、鼻出血、易伤悲、时有眩晕跌扑。再有运火炎烈,就会降下暴雨甚至冰雹,发病为胸腹胀满、手热肘挛、腋下肿、心悸、胸胁胃脘不安、面赤目黄、善噫气、咽干,严重时面色如煤炭,口渴喜饮。疾病源于心脏受伤,神门气绝,危重不治。通过脉气的动态,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情。
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司天之气所克的疾病,应该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司天之气,风淫所胜,平以辛凉,佐以苦甘,以甘缓之,以酸泻之。
岐伯说:六气司天时,风气侵入克胜,治疗用辛凉,辅佐用苦甘,用甘味缓和,用酸味疏泄。
热淫所胜,平以咸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。
热气侵入克胜,治疗用咸寒,辅佐用苦甘,用酸味收拢。
湿淫所胜,平以苦热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湿上甚而热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以汗为故而止。
湿气侵入克胜,治疗用苦热,辅佐用酸辛,用苦味燥化,用淡味疏泄。湿气上攻而发热,治疗用苦温,辅佐用甘辛,是以发汗为目的而使疾病痊愈。
火淫所胜,平以酸冷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发之,以酸复之。热淫同。
火气侵入克胜,治疗用酸冷,辅佐用苦甘,用酸味收拢,用苦味发散,用酸味恢复。热气侵入所克,治法相同。
燥淫所胜,平以苦湿,佐以酸辛,以苦下之。
燥气侵入克胜,治疗用苦湿,辅佐用酸辛,用苦味降燥。
寒淫所胜,平以辛热,佐以甘苦,以咸泻之。
寒气侵入克胜,治疗用辛热,辅佐用甘苦,用咸味疏泄。
帝曰:善。邪气反胜,治之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遇到邪气反克,应该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风司于地,清反胜之,治以酸温,佐以苦甘,以辛平之。
岐伯说:厥阴在泉时,风气流行于大地,被清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酸温,辅佐用苦甘,用辛味恢复平和。
热司于地,寒反胜之,治以甘热,佐以苦辛,以咸平之。
少阴在泉时,热气流行于大地,被寒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甘热,辅佐用苦辛,用咸味恢复平和。
湿司于地,热反胜之,治以苦冷,佐以咸甘,以苦平之。
太阴在泉时,湿气流行于大地,被热气反克。治疗用苦冷,辅佐用咸甘,用苦味恢复平和。
火司于地,寒反胜之,治以甘热,佐以苦辛,以咸平之。
少阳在泉时,火气流行于大地,被寒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甘热,辅佐用苦辛,用咸味恢复平和。
燥司于地,热反胜之,治以辛寒,佐以苦甘,以辛平之,以和为利。
阳明在泉时,燥气流行于大地,被火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辛寒,辅佐用苦甘,用辛味恢复平和,以平和为利益。
寒司于地,热反胜之,治以咸冷,佐以甘辛,以苦平之。
太阳在泉时,寒气流行于大地,被热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咸冷,辅佐用甘辛,用苦味恢复平和。
帝曰:其司天邪胜,何如?
黄帝说:司天之气被邪气所克,怎样治疗?
岐伯曰:风化于天,清反胜之,治以酸温,佐以甘苦。
岐伯说:风气生化于天,被清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温酸,辅佐用甘苦。
热化于天,寒反胜之,治以甘温,佐以苦酸辛。
热气生化于天,被寒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甘温,辅佐用苦、酸、辛。
湿化于天,热反胜之,治以苦寒,佐以苦酸。
湿气生化于天,被热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苦寒,辅佐用苦酸。
火化于天,寒反胜之,治以甘热,佐以苦辛。
火气生化于天,被寒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甘热,辅佐用苦辛。
燥化于天,热反胜之,治以辛寒,佐以苦甘。
燥气生化于天,被火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辛寒,辅佐用苦甘。
寒化于天,热反胜之,治以咸冷,佐以苦辛。
寒气生化于天,被热气反克制胜,治疗用咸冷,辅佐用苦辛。
帝曰:六气相胜,奈何?
黄帝说:六气之间相互克制,会怎么样?
岐伯曰:厥阴之胜,耳呜头眩,愦愦欲吐,胃膈如寒。大风数虫不滋。胠胁气并,化而为热,小便黄赤,胃脘当心而痛,上肢两胁,肠呜飧泄,少腹痛,注下赤白,甚则呕吐,膈咽不通。
岐伯说:厥阴在克制中胜出,发病为耳鸣头眩、恶心欲吐、胃虚生寒。环境中大风四起,虫不润泽。胠胁气滞化为热邪,小便黄赤、胃脘疼痛、上肢两胁不畅、肠鸣腹泻、小腹疼痛、赤痢白痢,严重时则呕吐,胸膈咽下不通。
少阴之胜,心下热,善饥,齐下反动,气游三焦。炎暑至,木乃津,草乃萎。呕逆躁烦、腹满痛、溏泄,传为赤沃。
少阴在克制中胜出,表现为为心下热、容易饥饿、肚脐下气动、热气与火气结合。炎热暑气来到,树木流津,青草焦萎。发病为呕吐、气逆、烦躁、腹胀疼痛、腹泻,严重时传病到血液。
太阴之胜,火气内郁,疮疡于中,流散于外,病在胠胁,甚则心痛,热格,头痛、喉痹、项强。独胜则湿气内郁,寒迫下焦,痛留顶,互引眉间,胃满。雨数至,燥化乃见。少腹满,腰脽重强,内不便,善注泄,足下温,头重,足胫胕肿,饮发于中,胕肿于上。
太阴在克制中胜出,火气在体内郁滞,疮疡发病于肌肉之中,脓血流散于皮肤之外,发病为胠胁疼痛,严重时心口痛、热邪不散,头痛、喉痹、项强。太阴之气独胜,则湿气内郁,寒邪逼近下焦,疼痛滞留于头顶并牵引至两眉之间,胃部胀满。阴雨绵绵,燥气化育开始出现。发病为小腹胀满、腰部及臀部沉重、小便不利、腹泻,以及足下温热、头部沉重、足及小腿浮肿,水液内停发病于体内,浮肿表现为由下而上。
少阳之胜,热客于胃,烦心、心痛、目赤,欲呕、呕酸、善饥、耳痛、溺赤、善惊、谵妄。暴热消烁,草萎水涸,介虫乃屈。少腹痛,下沃赤白。
少阳在克制中胜出,热邪留滞于胃部,表现为为烦心、心痛、目赤,欲呕、呕酸、善饥、耳痛、溺赤、善惊、谵妄等症状。暴热使人肌肉消瘦,草木焦萎,池水干涸,介虫屈服。发病为小腹疼痛,下痢黏胨脓血,赤白相杂。
阳明之胜,清发于中,左胠胁痛、溏泄、内为嗌塞、外发颓疝。大凉肃杀,华英改容,毛虫乃殃。胸中不便,嗌塞而咳。
阳明在克制中胜出,清气生发于体内,发病为左侧胠胁痛、腹泻、咽干阻塞、腹股沟疝。较大的清凉肃杀之气,使草木凋零,毛虫遭殃。胸中气机不畅,咽干阻塞而咳嗽。
太阳之胜,凝栗且至,非时水冰,羽乃后化。痔疟发,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,阴中乃疡,隐曲不利,互引阴股,筋肉拘苛。血脉凝泣,络满色变,或为血泄。皮肤否肿,腹满食减,热反上行,头项囱顶脑户中痛,目如脱。寒入下焦,传为濡泻。
太阳在克制中胜出,使人凝冷颤栗,反季节水又结冰,火类羽虫延后生化。发病为痔疮、疟疾,寒邪侵入胃部则心绞痛,寒邪侵入生殖器官就发生溃烂,精索静脉曲张,牵引大腿内侧肌肉发生痉挛。血脉凝涩不畅,络脉胀满紫暗,可能有出血症状。皮肤出现硬块、肿胀,腹胀、食欲不振,热邪反克上逆导致的头项、脑部疼痛,眼球发胀。寒邪侵入下焦,传病为濡泻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黄帝说: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厥阴之胜,治以甘清,佐以苦辛,以酸泻之。
岐伯说:厥阴胜出,治疗用甘清,辅佐用苦辛,用酸味疏泄。
少阴之胜,治以辛寒,佐以苦咸,以甘泻之。
少阴胜出,治疗用辛寒,辅佐用苦咸,用甘味疏泄。
太阴之胜,治以咸热,佐以辛甘,以苦泻之。
太阴胜出,治疗用咸热,辅佐用辛甘,用苦味疏泄。
少阳之胜,治以辛寒,佐以甘咸,以甘泻之。
少阳胜出,治疗用辛寒,辅佐用甘咸,用甘味疏泄。
阳明之胜,治以酸温,佐以辛甘,以苦泄之。
阳明胜出,治疗用酸温,辅佐用辛甘,用苦味疏泄。
太阳之胜,治以甘热,佐以辛酸,以咸泻之。
太阳胜出,治疗用甘热,辅佐用辛酸,用咸味疏泄。
帝曰:六气之复,何如?
黄帝说:六气反克时,会产生哪些情况?
岐伯曰:悉乎哉问也。厥阴之复,少腹坚满,里急暴痛。偃木飞沙,虫不荣。厥心痛,汗发呕吐,饮食不入,入而复出,筋骨掉眩清厥,甚则入脾,食痹而吐。冲阳绝,死不治。
岐伯说:问的很详细啊。厥阴反克时,小腹坚硬、胀满,突发腹部疼痛。环境中狂风肆虐,树倒沙飞,虫不发育。发病为厥心痛、大汗、呕吐、饮食不入,筋骨疼痛、眩晕、足部逆冷,严重时邪气侵入脾脏,发病为进食梗塞、呕吐。冲阳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少阴之复,燠热内作,烦燥鼽嚏,少腹绞痛,火见燔炲,嗌燥,分注时止,气动于左,上行于右,咳、皮肤痛、暴喑、心痛、郁冒不知人,乃洒淅恶寒振栗,谵妄,寒已而热,渴而欲饮,少气骨痿,隔肠不便,外为浮肿,哕噫。赤气后化,流水不冰,热气大行,介虫不复。病痱胗疮疡、痈疽痤痔,甚则入,肺,咳而鼻渊。天府绝,死不治。
少阴反克时,燥热之气在体内发作,使人烦躁、鼻出血、小腹绞痛、咽干舌燥,排便后疼痛立时而止。热邪气动从左侧上行进入右侧,进而影响肺脏,发病为咳嗽、皮肤疼痛、突发失音、心口痛、认知障碍,以及怕冷、寒颤,胡言乱语等症状。寒气消尽而开始发热,表现为口渴想要饮水,气短、骨质疏松、便秘、浮肿、嗝气。受克时热气郁滞,反克时热气大行,介虫之类不得复生。发病为痱子、疮疡、痈疽、痤痔,严重时热邪侵入肺脏,导致咳嗽、鼻窦炎。天府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太阴之复,湿度乃举,体重中满,食饮不化,阴气上厥,胸中不便,饮发于中,咳喘有声。大雨时行,鳞见于陆,头顶痛重,而掉瘈尤甚,呕而密默,唾吐清液,甚则入肾窍,泻无度。太溪绝,死不治。
太阴反克时,湿气蒸腾,肢体沉重,中焦满闷,饮食不能运化,阴气上逆,胸中气机不畅,水液内停,咳喘有声。大雨连绵不断,鱼群冲岸。头顶疼痛而沉重,筋脉拘急抽搐严重,呕吐频繁不能言语,唾液清稀,严重时湿气侵入肾脏,腹泻不止。太溪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少阳之复,大热将至,枯燥燔热,介虫乃耗。惊瘈咳衄,心热烦燥,便数憎风,厥气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瞤瘈;火气内发,上为口糜、呕逆、血溢、血泄,发而为疟,恶寒鼓栗,寒极反热,溢络焦槁,渴引水浆,色变黄赤,少气脉萎,化而为水,传为胕肿,甚则入肺,咳而血泄。尺泽绝,死不治。
少阳反克时,大热即将到来,枯燥如同烧烤,介虫损耗。表现为惊狂、咳嗽、鼻出血,心热烦躁、尿频、怕风。厥气上逆则面如浮尘、眼皮抽动。火气发作于体内,上行发病为口糜、呕逆、血溢、血泄,进而成为疟病,怕寒颤栗。寒极反而生热,表现为络脉溢血、皮肤干枯,口渴多饮,小便颜色黄赤,气短脉虚,化为水病,传变为浮肿。严重时侵入肺脏,发病为咳嗽、大小便下血。尺泽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阳明之复,清气大举,森木苍干,毛虫乃厉。病生胠胁,气归于左,善太息,甚则心痛,痞满腹胀而泄,呕苦咳哕烦心,病在膈中,头痛,甚则入肝,惊骇筋挛。太冲绝,死不治。
阳明反克时,清凉之气大规模出现,森林绿树干枯,毛虫消亡。疾病发生于胠胁,气归于左侧克木,常有叹息,严重时则心口痛,胃脘部堵塞胀满、腹泻,呕吐伴有咳嗽使人烦心,发病在胸膈之中,伴有头痛,严重时侵入肝脏,发为惊风、筋脉挛急。
太阳之复,厥气上行,水凝雨冰,羽虫乃死。心胃生寒,胸膈不利,心痛否满,头痛善悲,时眩仆食减,腰脽反痛,屈伸不便,地裂冰坚,阳光不治,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冲心,唾出清水,及为哕噫,甚则入心,善忘善悲。神门绝,死不治。
太阳反克时,厥气上行,水气凝滞,雨水结冰,羽虫死亡。表现为心脏、胃生发寒气、胸膈不利、心口痛、脘腹满闷、头痛、容易悲伤、时常眩晕扑倒、食欲不振,腰部及臀部直身时疼痛,不能屈伸。环境中大地冻裂,阳光没有温暖。小腹部腹股小肠疝气,牵引腰脊,上冲心脏,唾液清稀,以及出现打嗝。严重时侵入心脏,导致记忆力减退,容易悲伤。神门穴气绝,危重不治。
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厥阴之复,治以酸寒,佐以甘辛,以酸泻之,以甘缓之。
岐伯说:厥阴反克时,治疗用酸寒,辅佐用甘辛,用酸味疏泄,用甘味缓和。
少阴之复,治以咸寒,佐以苦辛,以甘泻之,以酸收之,辛苦发之,以咸软之。
少阴反克时,治疗用咸寒,辅佐用苦辛,用甘味疏泄,用酸味收拢,用辛苦发散,用咸味消退。
太阴之复,治以苦热,佐以酸辛,以苦泻之,燥之、泄之。
太阴反克时,治疗用苦热,辅佐用酸辛,用苦味下泻、燥化、疏泄。
少阳之复,治以咸冷,佐以苦辛,以咸软之,以酸收之,辛苦发之;发不远热,无犯温凉。少阴同法。
少阳反克时,治疗用咸冷,辅佐用苦辛,用咸味消退,用酸味收拢,用辛苦发散。发散时不离热药,不犯温凉,少阴的治疗思路相同。
阳明之复,治以辛温,佐以苦甘,以苦泄之,以苦下之,以甘补之。
阳明反克时,治疗用辛温,辅佐用苦甘,用苦味疏泄,用苦味下泻,用甘味补益。
太阳之复,治以咸热,佐以甘辛,以苦坚之。
太阳反克时,治疗用咸热,辅佐用甘辛,用苦味坚固。
治诸胜复,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温者清之,清者温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润之,急者缓之,坚者软之,脆者坚之,衰者补之,强者泻之,各安其气,必清必静,则病气衰去,归其所宗,此治之大体也。
治疗各种反克,寒症用热,热症用寒,温病用清,清病用温,发散用收拢,抑郁用散发,燥热用湿润,急切用和缓,坚固用消退,脆弱用坚固,虚衰用补益,强盛用疏泻,各种情况要因症施治。治疗时必须保持清静,则病气就能衰退而去,正气回归于脏腑,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。
帝曰:善。气之上下,何谓也?
黄帝说:好的。六气分为上下,是什么意思?
岐伯曰:身半以上其气三矣,天之分也,天气主之;身半以下,其气三矣,地之分也,地气主之。以名命气,以气命处,而言其病,半所谓天枢也。
岐伯说:身体的一半以上相感的有三气,属于天的分区,为天气主管;身体的一半以下相感的有三气,属于地的分区,为地气主管。用名称命名六气,用六气命名位置,来讲明疾病,身体的上下半分以天枢穴为参照。
故上胜而下俱病者,以地名之;下胜而上俱病者,以天名之。所谓胜至,报气屈伏而未发也。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,皆如复气为法也。
因此,上半身胜出而下半身发病的,以地命名;下半身胜出而上半身发病的,以天命名。所说的胜至,是指反克之气尚在屈服之中还没有发作。反克之气出现则不以天地来命名,都以反克之气为处理方法。
帝曰:胜复之动,时有常乎?气有必乎?
黄帝说:克制与反克的运动,时间有常态吗?气机作用有必然结论吗?
岐伯曰:时有常位,而气无必也。
岐伯说:六气有常态位置,而气机作用没有必然结论。
帝曰:愿闻其道也。
黄帝说: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曰:初气终三气,天气主之,胜之常也;四气尽终气,地气主之,复之常也。有胜则复,无胜则否。
岐伯说:初之气、二之气、三之气,为天气主管,克制是常态;四气、五之气、终之气,为地气主管,反克是常态。有克制则有反克,无克制则没有。
帝曰:善。复已而胜,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反克而获胜,会怎么样呢?
岐伯曰:胜至而复,无常数也,衰乃止耳。复已而胜,不复则害,此伤生也。
岐伯说:从克制到反克,没有常态,气机衰弱就停止反克。反克就能获胜,不反克则受伤害,这种情况会损伤五行的相生关系。
帝曰:复而反病,何也?
黄帝说:反克后反而致病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居非其位,不相得也。大复其胜,则主胜之,故反病也,所谓火燥热也。
岐伯说:六气所处的位置,上下不能相互配合。反克太过则主气又会取胜,例如:风气化火,反克燥金,火气太过则生土,土又生燥金,因此反而致病。就是所说的火、燥、热之间的作用关系。
帝曰:治之何如?
黄帝说:这种情况,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夫气之胜也,微者随之,甚者制之;气之复也,和者平之,暴者夺之。皆随胜气,安其屈伏,无问其数,以平为期,此其道也。
岐伯说:克制之气,微弱的顺其自然,显著的需要制约;反克之气,温和的保持平和,暴发的予以削除。都要依随胜出之气,安抚屈伏未发的反克之气,因症施治,以恢复气机平衡为目的,这是施治的基本原则。
帝曰:善。客主之胜复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加临的客气与主气之间,克制与反克是怎样的?
岐伯曰:客主之气,胜而无复也。
岐伯说:客气与主气之间,有克制而无反克。
帝曰:其逆从何如?
黄帝说:客气与主气的逆从关系,是怎样的?
岐伯曰:主胜逆,客胜从,天之道也。
岐伯说:主气胜客气为逆,客气胜主气为从,这是天之道。
帝曰:其生病何如?
黄帝说:主气与客气作用,会发生哪些疾病?
岐伯曰:厥阴司天,客胜则耳呜掉眩,甚则咳,主胜则胸胁痛,舌难以言。
岐伯说:厥阴司天时,客气胜则耳鸣、眩晕,严重时则咳嗽;主气胜则胸肋疼痛、讲话困难。
少阴司天,客胜则鼽、嚏、颈项强、肩背瞀热、头痛、少气,发热、耳聋、目瞑,甚则胕肿、血溢、疮疡、咳喘。主胜则心热烦躁,甚则胁痛支满。
少阴司天时,客气胜则鼻出血、喷嚏、颈项强直、肩背烦热、头痛、气短、发烧、耳聋、眼目昏花,严重时则浮肿、出血、疮疡、咳喘。主气胜则心热烦躁,严重时则胁痛支满。
太阴司天,客胜则首面胕肿,呼吸气喘。主胜则胸腹满,食已而瞀。
太阴司天时,客气胜则头部面部浮肿、呼吸气喘。主气胜则胸腹满闷、饭后精神萎靡不振。
少阳司天,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、疮疡、呕逆、喉痹、头痛、溢肿、耳聋、血溢、内为瘈瘲。主胜则胸满、咳、仰息,甚而有血,手热。
少阳司天时,客气胜则红色丘疹外发为皮肤炎症、疮疡、呕逆、喉痹、头痛、溢肿、耳聋、血溢、内发为手足痉挛。主气胜则胸部胀满、咳嗽、仰面呼吸,严重时出血、手热。
阳明司天,清复内余,则咳衄嗌塞、心膈中热,咳不止,而白血出者死。
阳明司天时,清气遭受克制,郁滞于内,则咳嗽、鼻出血、咽喉阻塞、胸膈郁热、咳嗽不止,肺脏出血者,危重死亡。
太阳司天,客胜则胸中不利,出清涕,感寒则咳,主胜则喉嗌中鸣。
太阳司天时,客气胜则胸中不利,流清涕,受寒则咳嗽。主气胜则咽喉阻塞有鸣声。
厥阴在泉,客胜则大关节不利,内为痉强拘瘈,外为不便;主胜则筋骨繇并,腰腹时痛。
厥阴在泉时,客气胜则髋关节不利,肌肉痉挛抽搐,行动不便。主气胜则筋骨颤动,腰腹时常疼痛。
少阴在泉,客胜则腰痛,尻股膝髀腨䯒足痛,瞀热以酸,胕肿不能久立,溲便变。主胜则厥气上行,心痛发热,膈中众痹皆作,发于胠胁,魄汗不藏,四逆而起。
少阴在泉时,客气胜则腰痛、从臀部到足部疼痛、燥热发酸、浮肿不能长久站立,小便颜色改变。主气胜则厥气上行,心痛发热,胸膈之中痹症都开始发作,发病于胠胁,导致汗液不能收藏,手凉足冷。
太阴在泉,客胜则足痿下重,便溲不时;湿客下焦,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。主胜则寒气逆满,食饮不下,甚则为疝。
太阴在泉时,客气胜则下肢无力、沉重,尿频。湿气侵入下焦,发病为腹泻、浮肿、精索曲张等疾患。主气胜则寒气上逆,饮食不下,严重时则为疝病。
少阳在泉,客胜则腰腹痛而反,恶寒,甚则下白溺白;主胜则热反上行,而客于心,心痛发热,格中而呕,少阴同候。
少阳在泉时,客气胜则腰腹疼痛不能直身,怕寒冷,严重时大小便颜色清白。主气胜则热气反而上行,侵入心脏,致使心痛发热,胸中如同有杂物而呕吐,少阴的反应相同。
阳明在泉,客胜则清气动下,少腹坚满,而数便泻。主胜则腰重腹痛,少腹生寒,下为鹜溏,则寒厥于肠,上冲胸中,甚则喘,不能久立。
阳明在泉时,客气胜则清气向下运动,小腹坚硬胀满,而频繁腹泻。主气胜则腰重腹痛,小腹生寒,大便水粪相杂,寒厥之气从腹部上冲胸中,严重时则喘息,不能长久站立。
太阳在泉,寒复内余,则腰尻痛,屈伸不利,股胫足膝中痛。
太阳在泉时,寒气遭受克制,郁滞于内,则腰部臀部疼痛,大腿屈伸不利,大腿、小腿、膝关节、踝关节都有疼痛。
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这些情况,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折之,不足补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适其寒温。同者逆之,异者从之。
岐伯说:高位的抑制,低下的托举,有余的折损,不足的补益,辅佐用有所利益,和合用有所相宜,必然能够安抚主客之气,适宜寒温变化。同气的进行折损,异气的顺其自然。
帝曰:治寒以热,治热以寒,气相得者逆之,不相得者从之,余以知之矣。其于正味何如?
黄帝说:治疗寒症用热药,治疗热症用寒药,气机生助的用折损,气机不能生助的须顺从,我已经知道了。主气、客气与五味的关系,是怎样的?
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泻以酸,其补以辛。
岐伯说:初之气,属于木的位置,治疗时疏泄用酸,补益用辛。
火位之主,其泻以甘,其补以咸。
二之气,属于火的位置,治疗时疏泄用甘,补益用咸。
土位之主,其泻以苦,其补以甘。
四之气,属于土的位置,治疗时疏泄用苦,补益用甘。
金位之主,其泻以辛,其补以酸。
五之气,属于金的位置,治疗时疏泄用辛,补益用酸。
水位之主,其泻以咸,其补以苦。
终之气,属于水的位置,治疗时疏泄用咸,补益用苦。
厥阴之客,以辛补之,以酸泻之,以甘缓之。
厥阴客气制胜,治疗时用辛补益,用酸疏泄,用甘缓和。
少阴之客,以咸补之,以甘泻之,以咸收之。
少阴客气制胜,治疗时用咸补益,用甘疏泄,用咸收拢。
太阴之客,以甘补之,以苦泻之,以甘缓之。
太阴客气制胜,治疗时用甘补益,用苦疏泄,用甘缓和。
少阳之客,以咸补之,以甘泻之,以咸软之。
少阳客气制胜,治疗时用咸补益,用甘疏泄,用咸折损。
阳明之客,以酸补之,以辛泻之,以苦泄之。
阳明客气制胜,治疗时用酸补益,用辛疏泄,用苦下泄。
太阳之客,以苦补之,以咸泻之,以苦坚之,以辛润之,开发腠理,致津液通气也。
太阳客气制胜,治疗时用苦补益,用咸疏泄,用苦坚固,用辛润化,开通腠理,致使津液畅通,气机活跃。
帝曰:善。愿闻阴阳之三也,何谓?
黄帝说:好的。希望了解一下六气的阴阳各有三个,有什么作用?
岐伯曰:气有多少异用也。
岐伯说:是指六气有多与少的不同作用。
帝曰:阳明何谓也?
黄帝说:阳明,有什么作用?
岐伯曰:两阳合明也。
岐伯说:在少阳之阳与太阳之阳的之间,为阳明。
帝曰:厥阴何也?
黄帝说:厥阴,是为什么?
岐伯曰:两阴交尽也。
岐伯说:在有太阴之阴与少阴之阴的尽头,为厥阴。
帝曰:气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有缓急,方有大小,愿闻其约,奈何?
黄帝说:气运有多有少,疾病有盛有衰,治疗有缓有急,方剂有大有小,希望听一下基本的治疗原则,可以吗?
岐伯曰:气有高下,病有远近,证有中外,治有轻重,适其至所为故也。
岐伯说:气运有高下,发病有远近,病证有内外,用药有轻重,以适宜疾病为治疗原则。
大要曰,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;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;君二臣六,偶之制也。
《大要》中说:主药用一味,辅助药用二味,为奇数制方原则;主药用二味,辅助药用四味,为偶数制方原则;主药用二味,辅助药用六味,为偶数制方原则。
故曰:近者奇之,远者偶之;汗者不以奇,下者不以偶;补上治上制以缓,补下治下制以急;急则气味厚,缓则气味薄,适其至所,此之谓也。
因此,近期发病的用奇数,远期发病的用偶数。发汗的不用奇数,下泻的不用偶数。补上治上制方用缓和,补下治下制方用急切。急切则药性气味浓厚,缓和则药性气味淡薄,以适宜疾病为治疗原则,就是这种情况。
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,食而过之,无越其制度也。是故平气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。远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则数少,小则数多,多则九之,少则二之。奇之不去则偶之,是谓重方。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,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。
病灶远离,进入中焦的药味,服食后由此而过,但不可逾越服药的制度。因此,平衡气机的原则是:近期发病用奇偶之数,制方用小剂量汤服。远期发病用奇偶之数,制方用大剂量汤服。大剂量性味要少,小剂量性味要多,多以九味为度,少以二味为度。用奇数制方疾病不愈,则用偶数制方,称为:重方。用偶数制方疾病不愈,则用反辅佐的性味祛病,就是所说的以寒治寒、以热治热、以温治温、以凉治凉,反而依从病证施治。
帝曰:善。病生于本,余知之矣。生于标者,治之奈何?
黄帝说:好的。疾病发生于风热湿火燥寒,我已经知道了。发生于三阴三阳的疾病,怎样治疗?
岐伯曰:病反其本,得标之病,治反其本,得标之方。
岐伯说:病症反常于本病特征,得病为标病,治疗思路与治疗本病相反,就是治疗标病的制方原则。
帝曰:善。六气之胜,何以候之?
黄帝说:好的。六气的制胜,怎样观察?
岐伯曰:乘其至也。
岐伯说:可以利用气机到来时进行观察。
清气大来,燥之胜也,风木受邪,肝病生焉;
清凉之气大范围出现,为燥气制胜,风木受克,肝病发生;
热气大来,火之胜也,金燥受邪,肺病生焉;
炎热之气大范围出现,为火气制胜,金燥受克,肺病发生;
寒气大来,水之胜也,火热受邪,心病生焉;
寒冷之气大范围出现,为水气制胜,火热受克,心病发生;
湿气大来,土之胜也,寒水受邪,肾病生焉;
湿润之气大范围出现,为土气制胜,寒水受克,肾病发生;
风气大来,木之胜也,土湿受邪,脾病生焉。
风动之气大范围出现,为木气制胜,土湿受克,脾病发生。
所谓感邪而生病也,乘年之虚,则邪甚也;失时之和亦邪甚也;遇月之空,亦邪甚也;重感于邪,则病危矣。有胜之气,其来必复也。
所说的感受克制而发生疾病,遇到年运气虚,则受克严重;主时之气不及,也会受克严重;遇到月亮亏缺,也会受克严重;重复感受克制,则疾病危重。有克制之气到来,必有反克之气出现。
帝曰:其脉至何如?
黄帝说:六气的制胜,在脉象怎样表现?
岐伯曰:厥阴之至其脉弦,少阴之至其脉钩,太阴之至其脉沉,少阳之至大而浮,阳明之至短而涩,太阳之至大而长。至而和则平,至而甚则病,至而反者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。阴阳易者危。
岐伯说:厥阴到来脉象弦,少阴到来脉象钩,太阴到来脉象沉,少阳到来脉象大而浮,阳明到来脉象短而涩,太阳到来脉象大而长。脉象到来时,谐调平和为健康;脉象到来时,异常突出为疾病。季节已至而脉象未至为病,季节未至而脉象已至为病。春夏见阴脉,秋冬见阳脉,病情危重。
帝曰:六气标本所从不同,奈何?
黄帝说:六种脉气的现象与本质所从不同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气有从本者,有从标本者,有不从标本者也。
岐伯说:六种脉气有依从本质的,有依从现象的,也有不依从现象与本质的。
帝曰:愿卒闻之。
黄帝说:希望详细了解一下。
岐伯曰:少阳太阴从本,少阴太阳从本从标,阳明厥阴不从标本,从乎中也。故从本者化生于本,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,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。
岐伯说:少阳脉、太阴脉依从于本质,少阴脉、太阳脉依从于本质和现象,阳明脉、厥阴脉不依从本质和现象,依从中气。因此,依从本质的化生于本质,依从于本质和现象的化生于本质和现象,依从于中气的以中气为化生。
帝曰:脉从而病反者,其诊何如?
黄帝说:脉象依从而病症却相反,怎样确诊?
岐伯曰:脉至而从,按之不鼓,诸阳皆然。
岐伯说:阳脉出现而依从脉象,触按时没有鼓动,病症必然相反,各种阳脉都是如此。
帝曰:诸阴之反,其脉何如?
黄帝说:各种阴脉的反常,脉象如何表现?
岐伯曰:脉至而从,按之鼓甚而盛也。
岐伯说:阴脉出现而依从脉象,触按时鼓动明显而盛大。
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,有生于标者,有生于中气者,有取本而得者,有取标而得者,有取中气而得者,有取标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从取而得者。逆,正顺也,若顺,逆也。
因此,百病的起端有发生于本质的,有发生于现象的,有发生于中气的,有从本质治愈的,有从现象治愈的,有从中气治愈的,有从本质和现象治愈的,有逆从病征治愈的,有顺从病征治愈的。逆从对症,为正、为顺。顺从不对症,则为逆。
故曰:知标与本,用之不殆,明知逆顺,正行无问,此之谓也。不知是者,不足以言诊,足以乱经。故大要曰:粗工嘻嘻,以为可知,言热末已,寒病复始,同气异形,迷诊乱经,此之谓也。
所以说:知道现象与本质,运用时就没有错误;明白了逆顺,正常施治则没有疑问,就是这种情况。不明白这些道理,就不配讲诊治,只能混乱经脉。因此《大要》中说:医道粗疏的医生,自以为明白医理,致使热病未愈,寒病又起。不能因人施治,就会迷失诊治,混乱经脉,就是这种情况。
夫标本之道要而博,小而大,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,言标与本,易而无损,察本与标,气可令调,明知胜复,为万民式,天之道毕矣。
现象与本质的应用原则,简要而丰富,微小而广大,可以讲一而知百病之害。讲现象与本质在诊治中的应用,容易理解而没有损失,观察本质与现象,可以调控气机,掌握克制与反克,可以作为民众依循的法则,天道对人影响的原理就讲完了。
帝曰:胜复之变,早晏何如?
黄帝说:克制与反克的病变,有早晚不同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夫所胜者,胜至已病,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。夫所复者,胜尽而起,得位而甚,胜有微甚,复有少多,胜和而和,胜虚而虚,天之常也。
岐伯说:克制之气到来就会发病,发病到一定程度,反克之气开始萌发。反克之气,在遭受克制到一定程度时发起,处于适宜位置时而反克显著。克制有轻重,反克有多少,克制之气平和而反克平和,克制之气虚弱而反克虚弱,这是天气运动的常态。
帝曰:胜复之作,动不当位,或后时而至,其故何也?
黄帝说:克制与反克的运作,有运动位置不当,或者延后天时而至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夫气之生与其化,衰盛异也。寒暑温凉盛衰之用,其在四维,故阳之动始于温,盛于暑;阴之动始于清,盛于寒;春夏秋冬各差其分。
岐伯说:六气的生与化盛衰不同。寒暑温凉为盛衰的表现,分界在于四维。因此,阳气的运动开始于温,盛行于暑;阴气的运动开始于清,盛行于寒。春夏秋冬各有相差的分度。
故大要曰:彼春之暖,为夏之暑;彼秋之忿,为冬之怒。谨按四维,斥候皆归,其终可见,其始可知,此之谓也。
所以《大要》中说:春季的温暖,为夏季的暑热;秋季的清冷,为冬季的严寒。谨慎的按着气候交接的四个方位,观察气机变化,最终的结果可以预见,怎样开始也可以预知,就是这种情况。
帝曰:差有数乎?
黄帝说:春夏秋冬相差有数吗?
岐伯曰:又凡三十度也。
岐伯说:也是三十度啊。
帝曰:其脉应,皆何如?
黄帝说:四季与脉象的感应,都有哪些变化?
岐伯曰:差同正法,待时而去也。脉要曰:春不沉,夏不弦,冬不涩,秋不数,是谓四塞。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涩甚曰病,数甚曰病,参见曰病,复见曰病,未去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反者死。
岐伯说:参照正常脉象揣摩差距,等待时气而知脉象来去。《脉要》中说:春脉不沉,夏脉不弦,冬脉不涩,秋脉不数,称为:四塞。春沉脉严重为病,夏弦脉严重为病,冬涩脉严重为病,秋数脉严重为病。多种脉象一并出现为病,主时脉象重复出现为病,时令未去而脉象已去为病,时令已去而脉象不去为病。脉象与季节相克,危重死亡。
故曰气之相守司也,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。夫阴阳之气清净,则生化治,动则苛疾起,此之谓也。
所以说:六气与脉象相互作用,如同权衡不能相失。阴阳之气清净,则生化运行,阴阳之气动乱,则疾病发生,就是这种情况。
帝曰:幽明何如?
黄帝说:幽明,是怎么回事?
岐伯曰:两阴交尽故曰幽,两阳合明故曰明。幽明之配,寒暑之异也。
岐伯说:太阴、少阴的尽头为春季开始,所以称为:幽;太阳、少阳的中间为秋季的开始,所以称为:明。幽明的配合,代表了寒与暑的不同。
帝曰:分至何如?
黄帝说:在一年之中,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,分别代表了什么?
岐伯曰:气至之谓至,气分之谓分。至则气同,分则气异,所谓天地之正纪也。
岐伯说:夏气到来,为夏至;冬气到来,为冬至:与冬气分开,为春分;与夏气分开,为秋分。至的气机与季节相同,分的气机则与季节不同,这是天地之气的正常运动规律。
帝曰: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,冬夏气始于后,余已知之矣。然六气往复,主岁不常也,其补泻奈何?
黄帝说:先生讲的春秋之气开始于前,冬夏之气开始于后,我已经知道了。然而六气往复运转,主岁运气每年不同,对于补泻的运用,应该怎样把握?
岐伯曰:上下所主,随其攸利正其味,则其要也,左右同法。
岐伯说:依据司天、在泉主时之气,选择有益的药物,是补泻的要点,左右间气方法相同。
大要曰:少阳之主,先甘后咸;阳明之主,先辛后酸;太阳之主,先咸后苦;厥阴之主,先酸后辛;少阴之主,先甘后咸;太阴之主,先苦后甘。佐以所利,资以所生,是谓得气。
《大要》中说:少阳相火主时,先甘后咸;阳明燥金主时,先辛后酸;太阳寒水主时,先咸后苦;厥阴风木主时,先酸后辛;少阴君火主时,先甘后咸;太阴湿土主时,先苦后甘。辅佐药物选择有利,资助药物选择生助,称为:得气。
帝曰:善。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,以之化之变也。经言盛者泻之,虚则补之,余锡以方士,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,余欲令要道必行,桴鼓相应,犹拔刺雪汙,工巧神圣,可得闻乎?
黄帝说:好的。百病的发生,都源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,在运变中导致了病变。经典中说:盛者泻之,虚则补之,我将这些方法传授给方术之士,而方士们的应用还不能全面。我想推行这些重要的方法,让人们运用时如同桴鼓相应,犹如拔除肉刺,洗雪污秽,使医生的技巧越发神圣,可以讲给我听吗?
岐伯曰:审察病机,无失气宜,此之谓也。
岐伯说:仔细的观察发病的先机,不错失六气的适宜原则,就能够实现。
帝曰:愿闻病机何如?
黄帝说:希望听一下怎样把握病机?
岐伯曰: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;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;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;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;诸热瞀瘈,皆属于火;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;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;诸痿喘呕,皆属于上;诸禁鼓栗,如丧神守,皆属于火。
岐伯说:各种风病发生眩晕震颤,都属于肝;各种寒病发生筋脉收缩,都属于肾;各种气病发生气滞不畅,都属于肺;各种湿病发生浮肿胀满,都属于脾;各种热病发生昏蒙抽搐,都属于火;各种疼痛、瘙痒、疮疡,都属于心;各种厥症、排便问题,都属于下焦;各种痿症、喘息、呕吐,都属于上焦;各种口噤无言、颤栗,如同丧失神明,都属于火。
诸痉项强,皆属于湿;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;诸胀腹大,皆属于热;诸燥狂越,皆属于火;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;诸病有声,鼓之如鼓,皆属于热;诸病胕肿,疼酸惊骇,皆属于火。
各种痉挛、项背强直,都属于湿;各种气逆上冲,都属于火;各种胀满腹大,都属于热;各种烦躁狂妄,都属于火;各种突发的身体强直,都属于风;各种腹鸣有声,腹胀如鼓,都属于热;发病后浮肿,肌肉酸痛,惊骇不安,都属于火。
诸转反戾,水液浑浊,皆属于热;诸病水液,澄彻清冷,皆属于寒,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。
各种身体扭转、角弓反张,小便不利,都属于热;各种疾病水液澄彻清冷,都属于寒;各种呕吐酸水,突发下泄,都属于热。
故大要曰: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,有者求之,无者求之,盛者责之,虚者责之,必先五胜,疏其血气,令其调达,而致和平,此之谓也。
因此,《大要》中说:谨慎的观察发病先机,了解各种症状所属,有的从症状探求病因,有的从气化探求病因,实症要知道为什么而实,虚症要知道为什么而虚,必须先要知道克制来自于哪个五行,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,疏通气血,使气血调理、畅达,从而实现身体气机的和谐平衡,就是这种情况。
帝曰:善。五味阴阳之用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五味中阴阳的作用,是怎样的?
岐伯曰: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,咸味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缓或急,或燥或润或软或坚,以所利而行之,调其气使其平也。
岐伯说:辛甘的作用为发散,属阳;酸苦的作用为上涌、下泄,属阴;咸味的作用为为上涌、下泄,属阴;淡味的作用为渗透、疏泄,属阳。辛甘酸苦咸淡六味,有的能收,有的能散,有的缓和,有的急切,有的干燥,有的润泽,有的软化,有的坚固,要以各自的作用来使用,调动这些性味之气,可以促使人体的气机平衡。
帝曰:非调气而得者,治之奈何?有毒无毒,何先何后,愿闻其道。
黄帝说:气血不调而发生疾病,应怎样治疗?性味猛烈或者性味平淡的药物,什么在先,什么在后,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曰:有毒无毒,所治为主,适大小为制也。
岐伯说:性味猛烈或者性味平淡,要以所治疗的病症为主,依据病情制定适宜的剂量。
帝曰:请言其制?
黄帝说:请讲一下剂量的制定原则。
岐伯曰: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,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
岐伯说:主药用一味,辅助药用二味,属于小剂量;主药用一味,辅助药用三味,佐使药用五味,属于中剂量;主药用一味,辅助药用三味,佐使药用九味,属于大剂量。
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从之,坚者削之,客者除之,劳者温之,结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缓之,散者收之,损者温之,逸者行之,惊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开之发之,适事为故。
寒病用热,热病用寒,病轻的逆治,病重的从治,坚固的削弱,侵入的消除,劳虚的温养,郁结的散发,滞留的攻击,燥热的濡湿,急切的缓和,散发的收拢,虚损的补益,停顿的行动,惊骇的平复。通过上下运动,按摩洗浴,使疾病减退、消除,开通经脉、活血行气,以适宜疾病为原则。
帝曰:何谓逆从?
黄帝说:什么是病轻逆治,病重从治?
岐伯曰:逆者正治,从者反治,从少从多,观其事也。
岐伯说:逆治,以寒治热,以热治寒,也为正治;从治,以热治热,以寒治寒,也为反治。制方大小,剂量多少,要通过观察病情来确定。
帝曰:反治何谓?
黄帝说:反治,怎样运用呢?
岐伯曰:热因寒用,寒因热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则同,其终则异,可使破积,可使溃坚,可使气和,可使必已。
岐伯说:以热治热,服药宜凉;以寒治寒,服药宜温;闭塞症状,采用补益;通泻症状,采用泻下。必须先针对主病,更要因症施治,开始服药时与正治相同,最终的结果却不一样。反治的方法,可以破除积滞,可以消除硬结,可以调和气血,可以使疾病获得痊愈。
帝曰:善。气调而得者,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气血调和也发生了疾病,应怎样治疗?
岐伯曰:逆之从之,逆而从之,从而逆之,疏气令调,则其道也。
岐伯说:无论逆治、从治,可以先逆而后从,也可以先从而后逆,只要能够疏通气机,使气血调达,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。
帝曰:善。病之中外,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疾病在身体的内、外,怎样处理?
岐伯曰:从内之外者,调其内,从外之内者,治其外;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,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,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,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;中外不相及,则治主病。
岐伯说:疾病从内向外发展,调理脏腑;从外向内发展,调治腠理;从内部向外发展而盛大于外部,先调理脏腑而后调治腠理;从外部向内发展而盛大于内部,先调治腠理而后调理脏腑。疾病没有内外关系,则治疗主要病症。
帝曰:善。火热复,恶寒发热,有如疟状,或一日发,或间数日发,其故何也?
黄帝说:好的。火气郁热遭受反克,身体怕寒而发热,如同虐病症状,有的在一日内发作,有的间隔数日发作,这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胜复之气,会遇之时,有多少也。阴气多而阳气少,则其发日远;阳气多而阴气少,则其发日近。此胜复相薄,盛衰之节,疟亦同法。
岐伯说:克制与反克之气,相遇交会之时,有多有少。阴气多而阳气少,则发作时间长远;阳气多而阴气少,则发作时间短近。这是克制与反克之气相互搏击,发生盛衰变化的规则,虐病也是一样。
帝曰:论言治寒以热,治热以寒,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。有病热者寒之而热,有病寒者热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复起,奈何治?
黄帝说:论述中说:治寒用热,治热用寒,方士不能废弃或更改这些法则。有的热病用了寒药还热,有的寒病用了热药还寒,有的寒热症状都有,甚至旧病未除,新病又起,这些情况怎样治疗?
岐伯曰:诸寒之而热者,取之阴;热之而寒者,取之阳。所谓求其属也。
岐伯说:凡是寒症而发热的,以寒为本,当用热药;热症而发寒的,以热为本,当用寒药。这就是依从疾病的本源。
帝曰:善。服寒而反热,服热而反寒,其故何也?
黄帝说:好的。服用寒药反而发热,服用热药反而生寒,是什么缘故?
岐伯曰:治其王气,是以反也。
岐伯说:克制了旺盛之气,所以出现反常症状。
帝曰:不治王而然者,何也?
黄帝说:不克制旺盛之气,也会反热反寒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悉乎哉问也。不治五味属也。夫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肾,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也。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岐伯说:问的很详细啊。治疗时没有针对五味的归属,五味进入胃部,各自归入相应脏腑。因此,酸味先进入肝脏,苦味先进入心脏,甘为先进入脾脏,辛味先进入肺脏,咸味先进入肾脏,日积月累而使气机增长,这是物质转化的常态。五脏之气增加日久,此胜彼衰,这就是影响健康的原因。
帝曰:善。方制君臣,何谓也?
黄帝说:好的。制方中的君臣,是怎么回事?
岐伯曰:主病之谓君,佐君之谓臣,应臣之谓使,非上下三品之谓也。
岐伯说:治疗主病的药物,称为:君;辅助治疗主病药物的药物,称为:臣;应和臣药的药物,称为:使。不是神农所讲的上、中、下三品的说法。
帝曰:三品何谓?
黄帝说:神农三品,是什么?
岐伯曰: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。
岐伯说:《神农本经》中,有药品三百六十五种,以应周天之数。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,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,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。上品无毒,主养命延年,益气轻身;中品或有毒或无毒,主流通经脉,祛邪治病;下品有毒或大毒,主破坚积,除痼疾。药物的三品之中,虽然气味不同,补泻各异,但是药理与医理、病理却贯通一致。所以,用三品划分药物,以明确药性的不同。
帝曰:善。病之中外,何如?
黄帝说:好的。三品之药,治疗身体内外的疾病,怎样运用?
岐伯曰:调气之方,必别阴阳,定其中外,各守其乡。内者内治,外者外治,微者调之,其次平之,盛者夺之,汗者下之,寒热温凉,衰之以属,随其攸利,谨道如法,万举万全,气血正平,长有天命。
岐伯说:调理气血的制方,必须辨别阴阳,确定疾病在内在外,脏腑是否都合乎正常生理运行。病在内从内治,病在外从外治。轻症进行调补,其次进行平抚。邪气盛大施以剥夺,或者发汗,或者下泄。调节寒热温凉之气,以衰退归属的脏腑气机,随气机变化而选择有利。认真的对待这些方法,万般应用,万无一失,使人气血中正平和增长寿命。
帝曰:善。
黄帝说:好的,我明白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