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问曰:人病胃脘痈者,诊当何如?
黄帝问到:发病为胃脘痈这种病,应当怎样诊断呢?
岐伯对曰:诊此者,当候胃脉,其脉当沉细,沉细者气逆,逆者,人迎甚盛,甚盛则热;人迎者,胃脉也,逆而盛,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,故胃胱为痈也。
岐伯回答说:诊断这种疾病,应当诊察胃经的脉象,脉象表现为沉细,脉象沉细就是胃气上逆,胃气上逆则人迎脉象盛大,盛大则内热。人迎,就是胃脉所在,胃气上逆而盛大,则热邪聚集于胃的上口而不散,因此胃脘部就会形成痈肿。
帝曰:善。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,何也?
黄帝说:好的。有人入睡时不能安定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脏有所伤,及精有所之寄则安,故人不能悬其病也。
岐伯说:是内脏有损伤,精气内守才能安定,所以人不能搁置疾患。
帝曰:人之不得偃卧者,何也?
黄帝说:人不能仰卧,是什么原因?
岐伯曰:肺者脏之盖也,肺气盛则脉大,脉大则不得偃卧,论在奇恒阴阳中。
岐伯说:肺是五脏的覆盖,肺气盛大则脉象盛大,脉象盛大则不能仰卧,这个论述在《奇恒》的阴阳篇中。
帝曰:有病厥者,诊右脉沉而紧,左脉浮而迟,不然病主安在?
黄帝说:有患厥病的人,诊察右侧脉象沉而紧,左侧脉象浮而迟,如果不是这样,那么病根究竟在哪里呢?
岐伯曰:冬诊之,右脉固为沉紧,此应四时,左脉浮而迟,此逆四时,在左当主病在肾,颇关在肺,当腰痛也。
岐伯说:冬季脉诊,右侧脉象必然沉而紧,这是与四季相应。左侧脉象浮而迟,这是逆于四季,反应在左侧应当主发病在肾脏,关联于肺,应当有腰痛的症状。
帝曰:何以言之?
黄帝说:为什么这样说?
岐伯曰:少阴脉贯肾络肺,今得肺脉,肾为之病,故肾为腰痛之病也。
岐伯说:少阴脉贯通肾脏、联络肺脏,现在脉象浮而迟,为肾脏发病,因此肾为腰痛的疾病。
帝曰:善。有病颈痈者,或石治之,或针灸治之,而皆已。其真安在?
黄帝说:好的。有人在颈部出现痈肿,有的用砭石、有的用针灸都能治愈。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?
岐伯曰:此同名异等者也。夫痈气之息者,宜以针开除去之。夫气盛血聚者,宜石而泻之,此所谓同病异治也。
岐伯说:这是同名异病的情况。对于痈肿气息不通的,宜用针刺开通并除去病邪。对于气盛血聚的痈肿,应该用砭石泻去血瘀,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治。
帝曰:有病怒狂者,此病安生?
黄帝说:有人发病为愤怒、发狂,这种疾病是怎样发生的?
岐伯曰:生于阳也。
岐伯说:发生于阳气。
帝曰:阳何以使人狂?
黄帝说:阳气怎么使人发狂?
岐伯曰:阳气者,因暴折而难决,故善怒也,病名曰阳厥。
岐伯说:阳气不可抑制,因为受到突然的挫折而难以释放,所以容易发怒,病名为:阳厥。
帝曰:何以知之?
黄帝说:怎样诊断呢?
岐伯曰:阳明者常动,巨阳少阳不动,不动而动,大疾,此其候也。
岐伯说:阳明经常有博动,太阳和少阳经少有博动,少博动的经脉而出现发动,预示有大病发生,这就是阳厥的症候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黄帝说: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夺其食即已。夫食入于阴,长气于阳,故夺其食即已。使之服以生铁络为饮,夫生铁络者,下气疾也。
岐伯说:减少饮食就能康复。饮食进入体内为阴,滋长化气为阳,因此减少饮食就能消耗阳气。还可以用生铁落作为饮料,因为生铁落能迅速向下行气。
帝曰:善。有病身热解堕,汗出如浴。恶风少气,此为何病?
黄帝说:好的。有人患病身体发热,四肢无力,大汗淋漓,怕风、气短,这是什么病?
岐伯曰:病名曰酒风。
岐伯说:病名为:酒风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黄帝说: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以泽泻,朮各十分,麋衔五分,合以三指撮为后饭。
岐伯说:用泽泻、白术各十分,麋衔五分,混合后每次取三指撮的量,饭后服用。
所谓深之细者,其中手如针也。摩之切之,聚者,坚也,博者,大也。
所说的深入而细致,就是手指如针一样能够深入。在触摸切诊时,聚集的表现为坚硬,搏动的表现为盛大。
上经者,言气之通天也。下经者,言病之变化也。金匮者,决死生也。拨度者,切度之也。奇恒者,言奇病也。所谓奇者,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。恒者,得以四时死也。所谓揆者,方切求之也,言切求其脉理也。度者,得其病处,以四时度之也。
《上经》,是讲气机与天道的关系。《下经》,是讲疾病的变化。《金匮》,是讲判断生死的方法。《拨度》,是讲切诊的原则。奇恒,是讲特殊疾病。所说的奇,是指病理不遵循四季规律,恒是病理遵循了四季规律。所说的揆,是通过切脉探求病情的方法。度,是通过确定病变部位,并结合四时变化规律来度量病情的方法。